故欲界有中般涅槃。佛言。善男子。是人觀欲界煩惱因緣有二。一內。二外。色界無內外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一欲。二食。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麤煩惱。謂慳貪嫉妬。無慙無愧。以是因緣。能般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得向果故。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善男子。涅槃有三種。上者捨身。未離欲界。便般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又婆沙問。如色界有中般涅槃。欲界亦有耶。答。無。欲界是不定界。多諸過失留難。住本有時。尚難得果。況住中有微劣身耶。然大經言欲界有中般。婆沙云。欲界無中般者不同。何也。蓋經據欲界命終。即受中陰。故云欲界有。論據欲染。必進趣色界。方般涅槃。故云色界有。言雖有別。其義一也。故此中言中有。屬色攝也。
  【□註】若至色界。上生餘天。雖有中有。不得論般。為無宿習厭苦力故。如析玄下。
  【■記】析玄未詳。
  【□註】無色不立中般者。指歸鈔十八云。經云。無色眾生。無有中陰者。毗曇法中說。除四空。餘一切處。定有中陰。以無色界。無處所故(文)。
  【■記】此簡明無色。不立中般。然鈔中指論釋經。無色無中陰者。如雜阿毗曇心論言。中陰五者。中陰五陰性有去來。故非雜色。有去來故。欲色界有中陰。非無色界。色非分故。故知無色無中陰。不立中般也。
  【■補】淨覺師作彌陀疏。名指歸鈔。無色界無處所者。顯揚論言。欲界居下方。色界居上方。無色界無方處。俱舍明無色界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無色既無方處。命終生彼。當處即是。故無中陰。後來退墮。欲色界時。方有中陰現起。又云此釋四空天無中陰之故。蓋中陰屬色。托胎必假處所。四空天無有色陰。但依空等為處。依報之色。既無。正報之質安有。是故無色界。無中陰也。
  【□註】俱舍明隨於何處。得無色定。於命終時。即生無色。
  【■記】此指論明以釋妨難。恐有難言。若無色界無中陰者。當云何知得生無色。故此釋之。以明隨處得定為因。命終即生無色為果。
  【□註】圖中引五差者。(指五不還天。因中。有五種差別)謂下。中。上。上勝。上極。輔行六(上三)析玄下(十三)委釋行相。由此五禪。生五淨居。
  【■記】此簡明圖引五差。初句標示。次指釋行相。輔行云生五含者。然由修熏禪。有五階差。大品九定。通熏九地。此中唯熏第四禪地。先修得已。更以多念無漏相續現起。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從此復生多念無漏。如是後後漸漸減少。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復引生二念有漏。無間復生二念無漏。名熏加行成相。次唯一念無漏。次復唯有一念有漏。無間復生。一念無漏。名根本成。故俱舍云。成由一念雜。言五差者。謂下。中。上。上勝。上極。一品有三。後品兼前。故第五品。合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三六九等。生五淨居。由此下。結釋引意。
  【■補】圖中引五差者。指前俱舍三界。七種那含圖也。差。階級也。乃指圖中。所引雜修樂慧者。生五淨居天也。以未明雜修五差之相。故此釋之。謂雜修下品。生無煩。乃至雜修上極品。生色究竟。楞嚴文句云。初無煩天。即雜修下品。謂行人先練人四禪定已。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復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至此名為根本成滿。由此有漏無漏間雜。故名雜修。亦名夾熏禪。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其故業。故從廣果沒。生無煩也。次無熱天。即雜修中品。有六心。用前下三品心。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無漏。有漏。無漏。為根本。資其故業。從廣果沒。能起無煩。生無熱也。三善見天。即雜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為加行。更起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從廣果沒。生善見也。四善現天。即雜修上勝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能超三天。生善現也。五色究竟天。即雜修上極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乎故業。能超四天。生色究竟也。無漏有漏者。如觀一切法。無實我無實法。直稱理而觀。即此可以資熏本有無漏種子發起。謂之無漏。若是不觀于理起。有執雜心。謂之有漏。蓋雜修亦爾。先起多念無漏。次起多念有漏。後又起多念無漏。如是乃至一念亦然。此但約定中而論。有漏無漏。有云在定是無漏。出定是有漏者。非也。所謂定中起有漏念者。即於定中貪著此為妙。是也。
  【□註】又樂論議者。恐就下界修觀時說。非生淨居有論議也。以二禪上。無語言故(文)。
  【■記】此簡明淨居決無論議也。如相宗云。眼耳身三二地居。則初禪尚不起舌識。何況二禪。二禪尚不假語言。況五淨居。故知淨居必無議論。有謂那含樂議論者。乃就下地修觀時說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