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友未必相遇。二者。業累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四者。狂亂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惡友壞其信根。八者。飽食過度。昏迷猝死。九者。陣亡。十者。高巖失足。有一於此。便難念佛。縱使好病而死。當四大分離之候。亦未免風刀解體。恐怖慞惶。豈暇安心念佛。又或業緣未畢。世念未休。家私未明。後事未辦。而且求醫問卜。擾亂其心。子哭妻啼。驚皇其耳。方寸之內。一無主張。當此之時。求其從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亂。萬無此理。所以古人云。若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人生在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幹辦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
  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極重。亦當忙裏偷閒。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闕。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稍散。定不至於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仁人。豈三月以後。遂為惡人耶。苟能常自檢點。屢發弘願。無不生者。
  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內。裸體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食坐臥。裸形盥[口*敕]時。皆可念佛否。
  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淨土之心。似乎雜以兩念。如之何。
  答。稱名固所以求生也。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云。執持名號。則知固一事。非兩事也。譬之做舉業家。其欲得功名。求生淨土也。其讀書作文。執持名號也。此處似有微分也。則求生之念。宜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之刻。又當專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夾雜也。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固是學人本分。但作福時。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號。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問。父母之恩。最難圖報。若能往生西方。未識有法可以報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萬億世。即有百千萬億父母。未知往生之後。能各記憶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報之乎。
  答。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報親。誠無可報之法。若往生之後。欲報其親。則易易矣。豈惟報一世之親。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母。亦有報之之法。蓋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見無數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聽無數世界之聲。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無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謂某人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居里。纖悉皆知。可以惟我所為。盡其報効。豈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昔孟子稱舜之孝。曰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使吾往生為菩薩。俾父母為菩薩之父母。不更尊於人類乎。且使父母得生淨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無極之壽。不更愈於以天下養乎。況一國土中。不過一位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來。也要想著以天下養。則必謀為不軌。反做亂臣賊子矣。豈若淨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仍無礙於世法乎。
  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者。其數無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發此虗願乎。
  答。菩薩欲普度眾生。則一應三惡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厭心倦心乎。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願願以盡眾生界為期。然則修淨業者。欲生西方。不當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為願乎。
  問。微細物命。其類甚多。假令每見物類。即發救度之心。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願乎。抑或仍有益於彼乎。
  答。當觀發心之誠否。苟能竭我之誠。無不有益於彼。觀世尊往劫為忍辱仙人。目連往劫為樵夫事。便知發心之有益 釋迦如來。於無量劫前。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國王出獵。逐一走獸。問道人獸今何往。此時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又妄語。沈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之。亦沈吟不對。又斫去一臂。道人乃發願云。我成佛後。當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後首度比丘憍陳如。即當時國王也 佛世有一城人難化。佛言此輩人與目連有緣。因遣之往。其人果皆向化。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驚起無數亂蜂。目連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時我若成道。當來度汝。今此城人。乃當日聚蜂也。因其曾發一念。故與有緣。觀此。不特見一切人類。皆當勸其念佛。發救度之想。即見一切異類。亦當代其念佛。發救度之想矣。
  問。念佛雖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