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能於廁溷之中。安之如袵席否。能於犬豕牛馬。同槽而食否。能於腐爛屍骸。蛆蟲鑽齧者。同寢同眠否。如其能之。任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任汝說縱遇風刀常坦坦。若猶未也。則是穢淨之見未空。愛憎之情猶在。而乃以過量境界。侈口高談。使淺見之夫。略讀幾本經書。略看幾則公案。便欲謗法造罪。伊誰之咎哉。
  問。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乖於無生之義乎。
  答。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為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諦也。蓋妙真如性。本是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知此。則知淨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遠而難到。則心包太虗。量周法界。夫何遠之有。
  問。十方佛土。淨妙者多。今偏指極樂。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答。此間國土。眾苦所歸。縱有樂緣。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經云。是諸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試以兩土略一較量。豈特天淵。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際。與鬼為隣。彼則質托蓮房。安坐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汙穢。復不累母氏之劬勞。而人世之生苦謝矣。此方年老之人。髮白面皺。腰曲背駝。坐起須人。奄奄一息。彼則法味資神。永無衰老。十方國土。瞬息往來。而人世之老苦免矣。此方一遇疾病。則呻吟牀褥。宛轉哀號。彼則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國中不聞痛癢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絕矣。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頭就縛。押付閻羅。彼則一托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此方有合必有離。劬勞之父母。難保長存。恩愛之夫妻。類多各散。彼則法中眷屬。永遠相親。寧有愛別離之苦乎。此方讐敵相尋。有冤必報。大怖切心。無可逃避。彼則相親相敬。無非菩薩勝友。相與周旋。曾有冤憎會之苦乎。此方人類。皆為衣食奔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闕絕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則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則光明赫奕。相好莊嚴。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此方則丘陵坑坎。荊棘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又此方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為勝友。彼此較觀。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淨之心。緣勝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柰何。
  答。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也。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此極樂蓮邦。蓋惟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也。
  問。此間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必待營為。方能受用。云何極樂世界。一應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來。
  答。享福之事。皆從修福而來。北俱盧洲。其飲食衣服。皆能受用現成。何況阿彌陀佛萬福莊嚴之寶剎乎。大阿彌陀經云。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彼佛願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界。為惡極多。為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引。經云。誦持往生呪三十萬徧。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菩薩接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
  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況佛之誓願神通乎。
  問。法華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眾菩薩盡其神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見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
  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佛之麤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所云如來有十華嚴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大菩薩不能見也。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物。甘苦迥殊。所以世尊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獨有螺髻梵王得見。餘皆不知。淨土聖境。亦復如是。
  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若能精進。其華漸大。倘或退惰。其華萎落。信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過白銀瑠璃所成。然其牆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嚴之寶剎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於生前。世緣未了。何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乎。
  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倖。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人臨終。皆有此僥倖哉。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