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抒 沈應龍 朱 衡
  馮 薦 雍綽等 限顧言等
  張 鑑 傳希摯 陸樹德
  李 輔 李 戴 查志隆
  以上序世次而不序爵,皆書姓名,仍前志,垂欠遠也。
  岱史第六卷狩典紀附封禪
  叔曰:曷紀乎狩典也?紀帝王時巡之大典也,而並及夫封禪者何?紀其變也,亦紀夫當時君之侈,臣之諛,以示做也。夫五載一狩,防於《虞書》十二年一巡,見諸周制。時維仲春,則
  生長之月,岳維泰岱,則生長之方,於時坐明當,朝群后,考竅其政令,凡以為民也,豈似後世人主琢石銘山以夸大其業,泥金檢玉以徽福於神。盤樂戕民,千乘萬騎,而猥云七十二君之故事,秦漢以來即所稱英君亦不免焉。卓哉我成祖文皇帝灼見,而卻絕之以垂憲昭代,豈非超越千古者哉?余玆附錄前代封禪文一二,而終之以先賢記論,俾觀者得以考鑒焉。
  唐虞,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如五器,五載一巡守,群石四朝。見《舜典》
  夏后氏因之。
  周十二年一巡狩,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覲諸侯於明堂。見《周禮》明堂說見《遺蹟紀》
  秦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峰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杞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甫,刻所立石。見《史記》。王仲淹謂封禪非古,啟於秦漢,故志封禪以秦為首。
  李斯篆刻石文今存二十九字詳見《遺蹟紀》
  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人以仁。四海之內,莫不郡縣,四夷人蠻,咸來貢職,人庶蕃息,天祿永得。今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一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玆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邇,本原事業,祇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宣,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降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格內外,靡不清諍,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漢武帝元封元年,東巡海上。夏四月,登封泰山,降坐明堂。韶曰:朕以砂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禮樂,故用事八禮#1。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後升擅,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歷城、梁父,民田租通賦貸,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四縣無出今年等。賜天下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太山。諸侯有朝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太山下。
  二年秋,作明堂於泰山。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
  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祁於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於明堂。甲申,修封。丙戌,禪石聞。
  征和四年春三目,上耕於鉅定,還幸泰山。
  司馬遷封禪書略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折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項封泰山,禪云云;帝譽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東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二#2;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問,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烏,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十有五焉。今鳳凰麒麟不來,壽穀不生,而蓬蒿華莠茂,鷓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藝,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鄒峰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掃地而祭,席用苑楷,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禪於梁父。其禮頗釆太祝之杞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記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