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公坊修建伺高老橋。十八盤坊修建同高老橋。白雲洞坊都御史李戴建。蓬玄坊修建同高老橋。濟世坊、安民坊、勁建碧霞坊都御史李輔、御史昊定韓應庚等修建。升中坊。正大光明戴璽立石。五嶽之宗戴璽立石,一碑俱在岱宗坊下。天下奇觀員外楊可大言石于一下門北。第一山御史李復初立石于天增坊下。中流砥柱進士陳甘雨勒字石崖。至此始奇檢討馬一龍勒字石崖。天大松范宗昊立右。至此又奇馬一龍勒字石崖。飛泉瀑布同知翟濤勒字石崖。至此愈奇馬一龍勒字石崖。風濤雲壑勒字石崖。雄峙兩問立石三天門外。俯窺六合立石同前。山河一覽勒字蓬玄坊下。海日奇觀郎中昊同春書在日觀峰東南絕壁。岱北奧區前人書在黃華洞石壁。高老橋在紅門上五里許,相傳有學黃老者姓高,始開此道。住水流橋在水簾洞之下。聖仙橋在馬棚崖下。橋在小龍峪。步天橋在二天門。漱王橋在石經峪道中,勒名于石。王母橋在王母池上,橋之東則呂公洞,橋之西則岳廟舊址,此第一勝境也。捺河橋在捺河上州城西南河津金銀橋。
  岱史第五卷疆域表
  叔曰:表疆域者何?表岱宗所隸疆域也。隸於州邑而郡而部也。夫岱宗秀挺一合,靈應八涎,涵育萬形,儲峙千古,豈一疆一域所得而囿乎?然自古錫土姓以立國,制地域以撫封,必恃名山大川為之界焉。是故《 禹貢》 九州之域海岱維青。《 周禮》 山鎮之崇,兗州日岱,此疆域所由始矣。秦漢而降,建牧分州,割裂土境,廢置凡幾,漢之奉高,唐之乾封,宋之奉符,皆以邑名於岱陸者也。皇明定鼎燕冀,惟岱宗較諸嶽獨邇,雄據東夏,屏障皇畿,若拱辰然,而漕源國計,亦維玆攸賴,所謂奠安磐石之宗,其在斯與?岱陸不以邑而以州,俾奉歲祀,而州以泰安名,有以也。夫玆備錄古今沿革並其年數而為之表,如左方:
  朝代媳部   郡     州縣
  禹貢日
  唐虞青海岱惟
  青州
  夏商
  周 兗周禮州 魯魯頌日泰
  其鎮曰岱  山巖巖
  戰國齊             博邑
  秦      齊郡      博邑
  泰山郡屬漢濟初 奉高縣
  西漢兗州部            武帝元封元年至奉高
  奉高縣
  東漢兗州部  泰山郡   光武二十二年至奉高章帝元和二年幸奉高
  晉 兗州部  泰山郡   奉高縣
  南宋兗州部  泰山郡   奉高縣
  北魏兗州部  泰山郡   奉高縣
  魯郡    岱山縣
  隋 兗州部     大業初改屬魯郡  開皇六年改奉高日岱山
  兗州魯郡  乾封縣
  唐 河南道             高宗改岱山縣為乾封縣
  兗州襲慶府奉符縣
  宋京東西路 初祭東岳於 真宗祥符
  兗州真宗加 元年改乾
  號泰山大齊 封縣為奉
  仁聖王又上 符縣
  號仁聖帝
  泰安州 奉符縣
  金山東西路  大定二十三年陛泰安軍為州
  泰安州 奉符縣
  元 山東東西路加上泰山天齊大生仁聖帝
  皇明山東布政 濟南府 泰安州
  使司 洪武制和加泰山封號正名稱東嶽之神 省奉符縣並入州
  岱史第二冊諸字號目錄
  卷之六狩典紀附封禪
  唐虞
  夏后氏
  周
  秦始皇封禪刻石文李斯篆
  漢武帝封禪詔司馬遷封揮書略、班固白虎通略
  光武卻封禪詔
  封禪刻石文
  章帝 安帝
  魏明帝
  隋文帝卻封禪詔略
  唐太宗卻封禪議
  高宗封禪玉牒文駱賓王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文
  玄宗封禪玉牒文
  御製序銘
  宋太宗不允封禪略
  真宗封禪玉牒文孫奭諫疏
  御製序銘
  皇明永樂卻封禪略王直題卻封揮頌
  附歷代儒臣封禪論
  漢司馬虎
  梁許懋
  宋胡致堂 章俊卿
  馬端臨 明丘濬
  卷之七望典紀
  唐虞
  周附魯
  秦
  漢高祖 武帝 宣帝
  光武 章帝
  魏文帝
  晉成帝
  梁
  後魏祭岱文
  唐武德貞觀
  開元加嶽王號並祭祝
  天寶 貞元
  宋真宗加泰山帝號碑銘晁迥撰
  金 元
  皇明洪武告文嶽號制
  御製泰山文 永樂告文
  宣德告文 正統告文
  景泰告文 成化告文
  弘治告文 正德告文
  嘉靖告文 隆慶告文
  萬曆告文
  附歷代諸臣祀祝
  魏高允
  宋歐陽修 曾鞏
  皇明臣陳鳳梧 許應元 楊維聰
  盧問之 端廷赦 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