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爾。以鋤授倣,使之斯地,不二三寸,金玉錢貨隨斷而出曰:人問之物固若是,但世人賦分有定,不合多取,若用之,豈有限約乎。
  《廣記》:楊雍伯事親以孝聞,及父母死,葬於高山,雍伯廬於墓側,晝夜號慟。甘泉湧出,以濟行人。忽有一飲馬者來,將白石一升與雍伯,曰:種之當生美玉。果生白璧,長二尺許,不計其數。一日出遊,偶至海上,遇韋仙曰:此種玉雍伯也。一仙曰:汝有孝行,神真所感,此官即汝他日所居也。雍伯歸數年,夫婦俱上昇。今者所居之宅,號玉田坊。
  道成跨騾,敬之謝鹿。
  《梆江集》:慶歷中,有處士遊東嶽,謁主簿郭及甫。既坐,視其刺字,乃羅道成,詢其鄉里,曰:梆州人也。及甫留飲,處士曰:久思束州之遊,前日到泰山,已遊歷遍也,旦夕回南方。乃借紙筆為詩曰:因思靈秀偶來遊,碧玉寒堆萬疊秋。直上太平高處望,根盤連接十餘州。復自和云:水雲蹤跡日閑遊,夏谷陰寒玲勝秋。猿烏性情猶戀舊,翻身卻去海邊州。及甫見詩,不勝嘆美。既去,及甫遣人送之至邸,又為一詩付史曰:白騾代步若奔雲,閑人所至留詩跡,欲知名姓問源流,請看梆陽山下石。後詢梆人,地有白騾真君觀,因得道,跨白騾行石壁上,其騾進至今存焉。
  《西山記》:許真君名遜字敬之,世為許昌人,後徙豫章。遜生而穎悟,姿容秀偉,少不羈,喜畋獵,嘗射一鹿子墮地,母以舌舐之,未已而死,因感悟,毀棄弓矢,刻意讀書。弱冠,旁通經史,善音律,天文地理、五行識記之書悉皆極致,尤慕神仙之道,後拔宅上昇。
  廖扶北郭,王續束皋。
  《本傳》:後漢廖扶絕志世外,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衍。公府辟召,皆不應,時人號為北郭先生。
  《唐隱逸傳》:王績字無功,授揚州六合縣丞,棄官還鄉里。績河渚中先有田數十頃,鄰渚有隱士仲長子先,服食養性,績重其真素,願與相近,乃結廬河渚,以琴酒自樂,故時人號為束皋子。
  董奉食粟,曼倩偷桃。
  《神仙傳》:董奉字君異,候官人也。居廬山,不田作,為人治病亦不取錢物,但使人重病得愈者為栽杏五株,輕病得愈者載杏一株。如此數年,杏有萬株,鬱然成林,韋蟲戲其下,常無生草,有如耘除也。於是杏子大熟,奉嘗語人曰:欲買杏者,不須來報之,但徑自往取之,一器穀便得一器杏。嘗有穀往少而多取杏者,即有虎號嘯而逐之。所得之穀救賑貧乏,供給行旅,歲消三百斛,而所餘猶多。一旦昇天去。
  《漢武內傳》:武帝忽見青衣女子曰:七月七日王母暫來。帝問東方朔此何人,朔曰:西王母紫蘭室女傳命往來。至日,帝盛服立階,下夜聞空中有簫鼓聲,王母乘紫雲車,駕九色班龍,別有天仙皆長一丈,王母上殿自設精撰,以拌盛桃七枚,帝食之甚美,母曰:此桃三千歲一實,方朔曾三來偷桃矣。
  山甫玄髮,姚泓綠毛。
  《抱朴子》:伯仙甫居華山,精思不食,二百餘年玄髮不老。後以其衍授之於女子,色如桃花。有一老侖鬚眉皓白而來,女子笞之,怪而問之,女曰:此是妾兒,不肯用山甫之法,致令衰老,故杖之耳。
  《唐記》:唐時有一僧居於南嶽,夜見一物,綠毛覆體,直至座前,僧曰:貧僧禪居,不撓生靈,鬼神有知,無相惱也。其物曰:子知有晉、宋乎。僧曰:自晉至唐四百年矣。其物曰:師知有姚泓乎。僧曰:吾聞泓已死矣。其物曰:我泓也,其時示之以死,脫身逃遁,遊行福地,唯冷柏葉遍身生毛。
  王母擊節,子登彈傲。
  《集仙錄》:九微元君、龜山王母、三元夫人泊諸真人仙眾至,降於小有清虛上官絳房之中,夫人與王君為賓主,各命侍女陳曲成之鈞,九虛合節,八音靈柴,王母擊節而歌。
  《漢式內傳》: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墩,董雙成吹雲和之笛,許飛瓊鼓靈虛之黃,安法嬰歌玄靈之曲。
  人問長史,山中宰相。·
  《真誥》:長史姓許諱謐字思玄,肇七代孫也。君博學高第,初為餘姚令,累遷尚書、護國長史,密修上道,真仙屢降,而真妃授書云:玉醴金漿、交生神梨、方文火棗,當與山中許道士,不與人問許長史。
  又,陶弘景字通明,擢進士第,遷侍讀。年三十有七,無意於仕,乃曰:仲尼日穩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我令義達,無復其方,請從求志之業。遂自稱為華陽隱居,脫朝服掛於神虎門,襲鹿巾,衣道服,入華陽,居積金峰,修《真誥》。梁武帝累召不至,或有所議,遣使就問,時人號曰:山中宰相。
  法進帝前,奉仙天上。
  《王氏神仙傳》:王法進幼而好道,一日忽遇二仙童告之曰:汝有仙骨,不忘於道,上帝敕我來迎汝,授事於天上。不覺□隨二女凌虛至於帝前,而帝告之曰:人處三才之中,不易得也。付《謝罪科》一卷,汝下諭生民,亦汝之功也。天寶中,白日上昇。
  又,王奉仙,宣民女也,幼時遇青衣童子十餘人,與之遊戲,言笑自夜達旦。父母疑為妖,詁之,奉仙曰:女所遇者道也,所見者上仙也,初刻天上見天人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