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故要守真而聚神光,而可以修真,真勿令泄,人為知道。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人在母腹,先通天玄之息,是謂玄牝,名日谷神之門,一名神顛,一名上部之地戶,一名人中之嶽,一名胎息之門,一名通天之要。人能忘嗜欲,定喜怒,又所動隨天玄牝之息,絕其想念,如在母腹中之時,命日返天息,而歸命迴,入寂滅,反太初,還元胎息之道者也。
  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日歸宗。
  人有諸疾守位之神,可入玄中之息,而歸命之真全,神之道可久覬也。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卷之三
  #1口:明刻本作『不』。
  #2□口:元刻本作『嚏也』。
  #3室:明刻本無。
  #4□:明刻本作『厥』。
  #5□:明刻本作『溫』。
  #6君:此下疑有脫文。
  #7舌:此下元刻本有一字空格。
  #8分:疑為『呼』之訛。
  #9過:明刻本作『遇』。
  #10二:元刻本作『一』
  #11著:元刻本作『著』。
  #12榮:原作『勞』據文義改。
  #13源:原作『陽』,據元刻本改。
  #14分;疑當作一呼』。
  #15通:元刻本作『動』。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卷之四
  本病論上
  黃帝問日二天元九窒,余已知之,願聞氣交,何名失守?
  六氣升降,上下交位,以五藏配天地之常。
  岐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天元玉冊》云:六氣常有三氣在天,三氣在地也。即一氣升天,作左問氣;一氣入地,作右問氣;一氣遷正,作司天;一氣遷正,作在泉;一氣退位,作天左問氣;一氣退位,作地右間氣。氣交有合,常得位所在至當時,即天地交乃變而方泰也,天地不交乃作病也。
  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乃變,變易非常,即四時失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
  於是六氣有升不得其升者,欲降而不得其降者,有當遷正而不得遷正者,自當其位而不得位,故有如此之分,則天地失其常政,故萬民不安也。
  帝曰:升降不前,願聞其故,氣交有變,何以明知?
  再問窮源用也。
  岐伯日:昭乎問哉,明乎道矣。氣交有變,是謂天地機。
  本#1欲升,上見天柱窒;二火歌升,上見天蓬窒;土欲升,上見天衝窒;金欲升,上見天英窒;水欲升,上見天內窒,是故天窒所勝,而不前者。
  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木欲降,而地矗窒刑之;火欲降,而地玄窒刑之,土欲降,而地蒼窒刑之;金欲降,而地彤窒刑之;水欲降,而地阜窒刑之;地九窒,法天之象,本勝之氣,故不降也。
  又有五運太過,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
  運逢陽年於有司之至也,至後交勝而不過。
  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運抑之。
  木欲升而中見金運勝之,二火欲升而中見水運勝之,土欲升而中見木運勝之,金欲升而中見火運勝之,水欲升而中見土運勝之者,皆遇運太過,早至其中而先於氣交,而抑之不前者也。
  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運抑之。
  然五運逢太過而先至其中,故降而不下,中運刑之,抑之不前也。
  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變之有異,常各各不同,災有微甚者也。
  是故上下,天地之升降,交氣有天窒、地窒之勝剋,中運抑伏淺深,是故民病微甚異爾也。
  帝日:願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變成民病,輕重何如?
  欲明其變病本源之證也。
  岐伯曰:勝相會,抑伏使然。
  六氣升降,乃經論之道也,氣交之常也,遇會之不常,而相投之,勝伏抑之成鬱者也。
  是故辰戊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
  辰戌之歲,太陽遷正作司天也。即厥陰作地而作右問,至此歲而升天作左間也。又遇司天,深計算位至天柱窒也。木欲升,天柱金司天,土勝之不前也。
  又遇庚戌,金運先天,中運勝之,忽然不前。
  庚年金運先天,至次後十三日始交,司天欲升而金運抑之也。
  木運升天,金乃抑之。
  或上見天柱窒,或中見金運也。
  升而不前,即清生風少,肅殺於春,露霜復降,草木乃萎。民病溫疫早發,咽嗑乃乾,四肢滿,肢節皆痛,久而化鬱。
  至天得左問日,乃發作也。
  即大風摧拉,折隕嗚素。民病卒中褊痺,手足不仁。
  青埃見時,風疫乃作,民反張肢體直強,治之達三俞也。
  是故巳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
  君火以在地三年,至巳亥之歲,少陰升天作左問也,此可定之也。天蓬水司水,《天元冊》用除算至坎官,除其數者,即天蓬窒作主司,故水窒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