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8謂腎藏氣虛,陽盛謂膀胱太陽氣盛。
  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日溫瘧。
  衰,謂病衰退也。復反入,謂入腎陰脈中。
  帝曰:瘴瘧何如?岐伯曰:瘴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勝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問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陰。巢元方作不及之陰。
  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問,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日瘴瘧。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二竟
  #1迎:顧本作『逆』。
  #2於:原作『放』,據顧本改。
  #3俟:顧本作『候』。
  #4者:原作『也』,據顧本改。
  #5勝:顧本作『盛』。
  #6府:原作『汗』,據顧本改。
  #7受:原作『久』,據顧本改。
  #8虛:原作『氣』,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三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刺瘧篇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
  足太陽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腫,過脾樞。故令腰痛頭重,寒從背起。○新校正云:按《三部九侯論》注貫腫作貫臀,《刺腰痛》注亦作貫臀,《厥論》注作貫腫,《甲乙經》作貫腫。
  先寒後熱,縞搞暍暍然,
  縞縞,甚熱狀。暍暍,亦熱盛也。太陽不足,故先寒,寒極則生熱,故後熱也。暍,音謁。
  熱止汗出,難已,
  熱生是為氣虛,熱止則為氣復,氣復而汗反出,此為邪氣盛而真不勝,故難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經》、《太素》、巢元方并作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與此文異。
  刺部中出血。
  太陽之郵,是謂金門。金門在足外踝下,一名日關梁,陽維所別屬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黃帝中誥圖經》云:委中主之。則古法以委中為郵中也。委中在胭中央約文中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詳刺郵中《甲乙經》作胭中。今王氏兩注之,當以胭中為正也。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傳,
  身體解傳,次如下句:
  寒不甚,熱不甚,
  陽氣未盛,故令其然。
  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
  膽與肝合,肝虛則其#1邪薄其氣,故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也。
  熱多汗出甚,
  邪盛則熱多,中風故汗出。
  刺足少陽。
  俠谿主之。俠谿在足小指次指歧骨問本節前陷者中,少陽之榮,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
  陽虛則外先寒,陽虛極則復盛,故寒甚久乃熱也。熱去汗已,陰又內強,陽不勝陰,故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也。
  刺足陽明駙上。
  衝陽穴也。在足附上同身寸之五寸骨問動脈,上去陷谷同身寸之三寸,陽明之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駙,音付。
  足太陰#2之瘧,令人不樂,好大息,
  心氣流於肺則喜,令脾藏受病,心母救之,火氣下入於脾,不上行於肺。又太陰脈支別者,復從胃上鬲注心中。故令人不樂好大息也。
  不嗜食,多寒熱汗出,
  脾主化穀,營助四傍,今邪薄之,諸藏無稟,土寄四季,王則邪氣交爭。故不嗜食,多寒熱而汗出。○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多寒少熱。
  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
  足太陰#3脈,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故病氣來至則嘔,嘔已乃衰退也。
  即取之。
  待病衰去,即而取之,其言衰即取之井俞及公孫也。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同身寸之一寸,太陰絡也,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
  足少陰脈,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故嘔吐甚,多寒熱也。腎為陰藏,陰氣生寒,今陰氣不足,故熱多寒少。○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嘔吐甚,多寒少熱也。
  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
  胃陽明脈,病欲獨閉戶牖而處,今謂胃土病證,反見腎水之中,土刑於水,故其病難已也。太鐘、太谿悉主之。太鐘在足內踝後街中,少陰絡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少陰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其病難已,取太谿。又按太鐘穴《甲乙經》作跟後衝中,《刺腰痛篇》注作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