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何也?與此文異。《太素》同今文。楊上善云:瘠,有云二日一發為瘠瘧,此經但夏傷於暑至秋為病,或為疳瘧,或但云瘧,不叉以日發問日以定瘤也,但應四時,其形有異,以為瘠爾已。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
  慄,謂戰慄。鼓,謂振動。
  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玲飲。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氣者下行極而上,陰氣者上行極而下,故日陰陽上下交爭也。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由此寒去熱生,則虛實更作,陰陽之氣相移易也。
  陽并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
  陽并於陰,言陽氣入於陰分也。陽明,胃脈也。胃之脈合交承漿,卻分行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故氣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頤頜振動也。
  巨腸虛則腰背頭項痛;
  巨陽者,膀胱脈。其詠從頭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故氣不足,則腰背頭項痛也。膊,音博。
  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玲飲也。
  熱傷氣,故內外皆熱,則喘而渴。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腸胃之外,榮氣所主,故云榮氣所舍也。合,猶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經》、《太素》同。
  勝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  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作,發作也。
  帝曰:其問日而作者何也?
  間日,謂隔日也。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問日而作也。
  不與衛氣相逢會,故隔日而發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晏,猶日暮也。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
  風府,穴名,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二寸,大筋內宛宛中也。膂,謂脊兩傍。
  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勝理開,勝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節,謂脊骨之節,然邪氣遠則逢會遲,故發暮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骸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
  項已下至尾骯几二十四節,故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骯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也。伏膂之脈者,謂膂筋之問,腎脈之伏行者也。腎之脈,循股內後康,貫脊屬腎;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以其貫脊,又不正應行穴,但循膂伏行,故謂之伏膂脈。○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經》、《太素》并同。伏膂之脈,《甲乙經》作太衝之脈,巢元方作伏衝。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以腎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肺者,缺盆為之道。其氣之行速,故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
  其問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問日乃作也。
  募原,謂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舉痛論》亦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勝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自此邪氣客於頭項至下則病作故八十八字并無。
  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刺之。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勝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虛實不同,邪中異所,衛邪相合,病則發焉,不爻悉當風府而發作也一○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巢元方則其府也作其病作。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風瘧皆有盛衰,故云相似同類。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次以內傳。
  故衛氣應乃作。
  留,謂留止。隨,謂隨從。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勝理開發,因遇夏氣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