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妨害於言語。癮,莫江切。
  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至,謂病氣來至也。然謂藏配一日,而五日至腎。夫腎已不足,風內薄之,謂腫為實,以針大泄,反傷藏氣,真氣不足,不可復,故刺後五日其氣鈴至也。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嗚,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日風水,論在《刺法》中。
  《刺法》,篇名,今經亡。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賡,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賡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外,外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嗚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院鬲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考上文所釋之義,未解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之義,應古論簡脫,而此差謬之爾。如是者何?腎少陰之脈,從腎上貢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又膀胱太陽之脈,從目內毗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今陰不足而陽有餘,故熱從胸背上至頭,而汗出口乾苦渴也。然心者陽藏也,其脈行於臂手。腎者陰藏也,其脈循於胸足,腎不足則心氣有餘,故手熱矣。又以心腎之脈,俱是少陰脈也。
  帝曰:善。
  逆調論篇
  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
  異於常侯,故日非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為之熱三字。
  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
  言不知誰為元主邪。
  岐伯曰:是人多痺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言自由形氣陰陽之為是,非衣寒而中有寒也。
  帝曰:人有四支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炙於火,當從《太素》云。
  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支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
  水為陰,火為陽,今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故云少水不能滅盛火也。治者,王也。勝者,盛也。故云獨勝而止。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爍者,言消也。言久久此人當肉消削也。○新校正云:詳如炙如火,當從《太素》作如炙於火。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5,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以水為事,言盛欲也。
  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日骨痺,是人當攣節也。
  腎不生則髓不滿,髓不滿則筋乾縮,故節孿拘。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於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
  苛,謂療。苛,胡歌切。
  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日死。
  身用志不應,志為身不就,兩者似不相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日死作三十日死也。
  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外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外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外外而喘者,皆何藏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不得外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j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
  水穀海也。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外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外不安。此之謂也。
  《下經》,上古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外外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善。
  尋經所解之旨,不得外而息無音,有得外行而喘,有不得外不能行而喘,此三義悉闕而未論,亦古之脫簡也。
  瘧論篇
  黃帝問曰:夫疚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疢,猶老也,亦瘦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夫瘧疾者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