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汗外通,後得便利,自然調平。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五竟
  #1字:原作『深』,據顧本改。
  #2字:『字一下至『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日疝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日蠱』一節注文中『故一一凡九百五十五字,原錯簡在後文『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一節注文『衰於動作』之下,據顧本移正。
  #3治:原作『以』,據顧本改。
  #4反:顧本作『及』。
  #5肩:原作『腎』,據顧本改。
  #6謂:原作『詳』,據顧本改。
  #7脫:原作『脈』,據顧本改。
  #8者:原脫,據顧本補。
  #9為:原作『於』,據顧本改。
  #10矣:原作『疾』,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十六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三部九候論篇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敵血而受,不敢妄泄,
  敵血,飲血也。
  令合天道,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令合天地。
  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其方。
  天光,謂日月星也。歷紀,謂日月行歷於天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之分紀也。言以人形血氣榮衛周流,合時侯之遷移,應日月之行道。然斗極旋運,黃赤道差。冬時日依黃道近南,故陰多;夏時月依黃道近北,故陽盛也。夫四時五行之氣,以王者為貴,相者為賤也。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道貫精微,故云妙問。至數,謂至極之數也。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九,奇數也。故天地之數,斯為極矣。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1以應九野,
  《爾雅》曰:邑外為郊,郊外為甸,甸外為牧,牧外為林,林外為炯,炯外為野。言其遠也。○新校正云:詳王引《爾雅》為證。與今《爾雅》或不同,已具前《六節藏象論》注中。炯,古螢切。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央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所謂三部者,言身之上中下部,非謂寸關尺也。三部之內,經隧由之,故察侯存亡,悉因於是,針之補寫,邪疾可除也。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言鈴當諮受於師也。《徵四失論》曰:受師不卒,妄作雜#2衛,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其誡也。《禮》曰:疑事無質。質,成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在額兩傍,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在鼻孔下兩傍,近於巨髏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
  謂肺脈也。在掌後寸p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
  中部地,手陽明也;
  謂大腸脈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問,合谷之分,動應於手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
  謂心脈也。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也。《靈樞經持針縱拾論》問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對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正謂此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
  謂肝脈也。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外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陰也;
  謂腎詠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大谿之分,動應手。
  下部人,足太陰也。
  謂脾脈也。在魚腹上趨#3筋問,直五里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況取乃得之,而動應於手也。候胃氣者,當取足附之上,衝陽之分,穴中脈動乃應手也。○新校正云:詳自上部天至此一段,舊在當篇之末,文不相接,此正謂三部九侯,宜處於斯,今依皇甫謐.《甲乙經》編次例,自篇末移置此。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足厥陰脈行其中也。
  地以候腎,
  足少陰脈行其中也。
  人以候脾胃之氣。
  足太陰脈行其中也。脾藏與胃,以膜相連,故以候脾兼候胃也。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手太陰脈當其處也。
  地以候胸中之氣,
  手陽明脈當其處也。經云:腸胃同候。故以侯胸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