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性柔厚,肉體亦然。脾藏應土,故合肉也。
  其榮唇也,
  口為脾之官,故榮於唇,唇謂四際#1白色之處,非赤色也。
  其主肝也。
  土畏於木,木與為官,故主畏於肝也。
  腎之合骨也,
  水性流濕,精氣亦然,骨通精髓,故合骨也。
  其榮髮也,
  腦為髓海,腎氣主之,故外榮髮也。
  其主脾也。
  水畏於土,土與為官,故主畏於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心合豚,其榮色,鹹益腎,勝於心,心不勝,故脈凝泣,而顏色變易也。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肺合皮,其榮毛,苦益心,勝於肺,肺不勝,故皮枯槁,而毛拔去也。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肝合筋,其榮爪,辛益肺,勝於肝,肝不勝,故筋急而爪乾枯也。
  多食酸,則肉胝勝而唇揭。
  脾合肉,其榮唇,酸益肝,勝於脾,脾不勝,故肉胝勝,而唇#2皮揭舉也。胝,丁尼切。膠,側救切。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腎合骨,其榮髮,甘益脾,勝於腎,腎不勝,故骨痛而髮墮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五味入口,輸於腸胃,而內養五藏,各有所養,有所欲,欲則互有所傷,故下文曰: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
  故心欲苦,合火故也。肺欲辛,合金故也。肝欲酸,合木故也。脾欲甘,合土故也。腎欲鹹,合水故也。
  此五味之所合也。
  各隨其欲而歸嗅之。
  五藏之氣,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氣也,連上文。《太素》同o
  故色見青如草玆者死,
  玆,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
  黃如棋實者死,
  色青黃也。
  黑如良者死,
  矣,謂臭煤也。良,音苔。
  赤如卹血者死,
  卹血,謂敗惡凝聚之血,赤黑也。卹,方杯切。
  白如枯骨者死,
  白而枯槁,如乾骨之白也。
  此五色之見死也。
  藏敗,故見死色也。《三部九侯論》曰: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叉死矣。此之謂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鸚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皆謂光潤也,色雖可愛,若見朦腫,尤善矣。故下文曰: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鉗;生於脾,如以縞裹括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是乃真見生色也。縞,白色,給,薄青色。
  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榮,美色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各當其所應而為色味也。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各當其所養之藏氣也。
  諸脈者皆屬於目,
  脈者血之府,《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由此明諸脈皆屬於目也。○新校正云:按皇甫士安云:《九卷》曰:心藏脈,脈舍神。神明通體,故云屬目。
  諸髓者皆屬於腦,
  腦為髓海,故諸髓屬之。
  諸筋者皆屬於節,
  筋氣之堅結者,皆絡於骨節之問也。《宣明五氣篇》曰:久行傷筋。由此明諸筋皆屬於節也。
  諸血者皆屬於心,
  血居脈內,屬於心也。《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諸血皆屬於心也。
  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藏主氣故也。
  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谿者,肉之小會名也。八谿,謂肘膝腕也,如是,氣血筋脈,互有盛衰,故為朝夕矣。
  故人臥血歸於肝,
  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肝受血而能視,
  言其用也。目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氣行乃血流,故足受血而能行步也。
  掌受血而能握!
  以當把握之用。
  指受血而能攝。
  以當攝受之用也。血氣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
  臥出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
  謂痛痺也。痛,音頃,又音君。
  凝於脈者為泣,
  泣,謂血行不利。
  凝於足者為厥,
  厥,謂足逆玲也。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空者,血流之道,大經隧也。隧,音遂。
  人有大谷十二分,
  大經所會,謂之大谷也。十二分者,謂十二經豚之部分。
  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小絡所會,謂之小谿也。然以三百六十五小絡言之者,除十二俞外,則當三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