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處:原脫,據顧本補。
  #35秤:原作『稱』,據顧本改。
  #36藏:原作『衛』,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六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綠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陰陽離合論篇
  黃帝問日: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以四時五行運用於內,故人亦應之。○新校正云:詳天為陽至成一歲,與《六節藏象篇》重。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日: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一,謂離合也。雖不可勝數,然其要妙,以離合推步,悉可知之。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日陰中之陰;
  處陰之中,故曰陰處。形未動出,亦是為陰,以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形動出者,是則為陽,以陽居陰,故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予,音與。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春夏為陽,故生長也。秋冬為陰,故收藏也。若#1失其常道,則春不生,夏不長,秋不收,冬不藏,夫如是,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天地陰陽,雖不可勝數?在於人形之用者,則數可知之。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廣,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大明也。嚮明治物,故聖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見乎離。蓋謂此也。然在人身中,則心藏在南,故謂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謂後曰太衝,然太衝者腎'脈,與衝豚合而盛大,故曰太衝,是以下文云: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
  此正明兩豚相合,而為表裹也。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腎藏為陰,膀胱府為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此為一合之經氣也。《靈樞經》曰:足少陰之脈者,腎豚也,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又曰:足太陽之脈者,膀胱脈也,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由此故少陰之上,名太陽也,是以下文曰: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至陰,穴名,在足小指外側。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太陽之脈,起於目,而下至於足,故根於指端,結於目也。《靈樞經》曰:命門者,目也。此與《靈樞經》義合。以太陽居少陰之地,故曰陰中之陽。○新校正云:按《素問》太陽言根結於經不言結,《甲乙》今具。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靈樞經》曰: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分身之旨,則中身之上,屬於廣明,廣明之下,屬太陰也。又心廣明藏,下則太陰脾藏也。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人身之中,胃為陽明豚,行在脾豚之前。脾為太陰脈,行於胃脈之後。《靈樞經》曰:足太陰之脈者,脾豚也,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康,上瑞內,循腑骨之後。足陽明之脈者,胃豚也,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問。由此故太陰之前,名陽明也。是以下文曰:踹,市兗切。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厲兌,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以陽明居太陰之前,故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人身之中,膽少陽脈,行肝脈之分外,肝厥陰脈,行膽脈之位內。《靈樞經》曰:足厥陰詠者,肝豚也,起於足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附上廉。足少陽之脈者,膽脈也,循足附上,出小指次指之端。由此則厥陰之表,名少陽也。故下文曰:駙,甫無切。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竅陰,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以少陽居厥陰之表,故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離,謂別離應用。合,謂配合於陰。別離則正位於三陽,配合則表裹而為藏府矣。開闔樞者,么憤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動用殊也。夫開者,所以司動靜之基。闔者,所以執禁固之權。樞者,所以主動轉之微,由斯殊氣之用,故此三變之也。○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陽。闔折,則氣無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陽明。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甲乙經》同。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三經之至,搏擊於手,而無輕重之異,則正可謂一陽之氣,無復有三陽差降之為用也。搏,音轉。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言三陽為外運之離合,三陰為內用之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