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言春夏秋冬四正之氣,在於四維之分也。即事驗之,春之溫正在辰巳之月,夏之暑正在未申#35之月,秋之凍正在戌亥之月,冬之寒正在丑寅#36之月。春始於仲春,夏始於仲夏,秋始於仲秋,冬始於仲冬。故丑之月,陰結層冰於厚地;未之月,陽焰電掣於天垂;戌之月,霜清肅殺而庶物堅;辰之月,風扇和舒而陳柯榮秀。此則氣差其分,昭然而不可蔽也。然陰陽之氣,生發收藏,與常法相會,徵其氣化及在人之應,則四時每差其日數,與常法相違。從差法,乃正可#37之也。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言氣之少壯也。陽之少為暖,其壯也為暑;陰之少為忿#38其壯也為怒。此悉謂少壯之異氣,證用之盛衰,但立盛衰於四維之位,則陰陽終始應用皆可知矣。
  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度,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差有數乎?日…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此云三十度也者,此文為略。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
  脈亦差,以隨氣應也。待差日足,應王氣至而乃去也。
  《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謂四塞。
  天地四時之氣,閉塞而無所運行也。
  沉甚日病,弦甚曰病,澀甚日病,數甚日病,
  但應#40天和氣,是則為平。形見大甚,則為力致,以力而致,安能久乎!.故甚皆病。
  參見日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日病,去而不去曰病,
  參,謂參和諸氣來#41見。復見,謂再見已衰已死之氣。去,謂王已而去者也。日行之度未出於差,是為天氣未出。日度過差,是為#42天氣已去,而脈尚在,既非得應,故日病。
  反者死。
  夏見況,秋見數,冬見緩,春見澀,是謂反也。犯違天命,生其能久乎!○新校正云:詳上文秋不數,是謂四塞,此注云秋見數,是謂反,蓋以脈差只在仲月,差之度盡而數不去,謂秋之季月而脈尚數,則為反也。
  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
  權衡,秤也。天地之氣寒暑相對,溫清相望,如持秤也。高者否#43下者否,兩者齊等,無相奪倫,則清靜而生化各得其分也。
  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動,謂變動常平之候,而為災青也。苛,重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日幽;兩陽合明,故日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兩陰交盡於戌亥,兩陽合明於辰巳,《靈樞繫日月論》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陰。戌,九月,右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日厥陰。辰,三月,左足之陽明,巳,四月,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日陽明。然陰交則幽,陽合則明,幽明之象,當由是也。寒暑位西南、束北,幽明位西北、束南。幽明之配,寒暑之位,誠斯異也。○新校正云:按《太始天元冊文》云:幽明既位,寒暑弛張。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因幽明之問,而形斯義也。言冬夏二至是天地氣主歲至其所在也。春秋二分,是問氣初二四五,四氣各分其政於主歲左右也。故日至則氣同,分則氣異也。所言二至二分之氣配者,此所謂是天地氣之正紀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寫奈何?
  以分至明六氣分位,則初氣四氣,始於立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為紀法。三氣六氣,始於立夏立冬後各一十五日為紀法。由是四氣前後之紀,則三氣六氣之中,正當二至日也。故日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也。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氣,一歲已往,氣則改新,新氣既來,舊氣復去,所宜之時#44,大#45地不同,補寫之方,應知先後,故復以問之也。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主,謂主歲。得,謂得其性用也。得其性用,則舒卷由人,不得性用,則動生乖件,豈驅邪之可望乎!適足以伐天真之妙氣爾。如是先後之味,皆謂有病先寫之而後補之也。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
  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靜而順者為化,動而變者為變,故日之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檸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聖,可得聞乎?
  針日工巧,藥日神聖。○新校正云:按《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