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為化生之用也。
  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化,謂氣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氣用寒熱治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23。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24同,氣應異象。此之謂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言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
  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手下盛者,此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反佐取之,是為逆取。奇偶取之,是為從取。寒病治以寒,熱病治以熱,是為逆取。從,順也。
  逆,正順也;若順,逆也。
  寒盛格陽,治熱以熱,熱盛拒陰,治寒以寒之類,皆時謂之逆,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逆乃正順也。若寒格陽而治以寒,熱拒寒而治以熱,外則雖順,中氣乃逆,故方若順,是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始,明知逆順,正行無問#25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嘻嘻,悅也。言心意怡悅,以為知道終盡也。六氣之用,粗之與工,得其半也。厥陰之化,粗以為寒,其乃是溫。太陽之化,粗以為熱,其乃是寒。於#26此差互,用失其道,故其學問識用不達,工之道半矣。夫太陽少陰,各有寒化,然#27量其標本應用則正反矣。何以言之?太陽本為寒,標為熱,少陰本為熱,標為寒,方之用亦如是也。厥陰陽明,中氣亦爾。厥陰之中氣為熱,陽明之中氣為濕,此二氣亦反,其類太陽少陰也。然太陽與少陰有標本,用與諸氣不同,故日同氣異形也。夫一經之標本,寒熱既殊,言本當究其標,論標合尋其本。言氣不窮其標本,論病未辨其陰陽,雖同二#28氣而主#29,且阻寒溫之候,故心迷正理,治亦亂經,呼日粗工,允膺其稱。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天地變化,尚可盡知,況一人之診,而云冥昧,得經之要,持法之宗,為天下師,尚卑其道,萬民之式,豈日大哉。○新校正云:按《標本病傳論》云: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30,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31,言一而知百病之害#32;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33泄者,治其本;先泄#34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爻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饉察問甚,以意調之,問者并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此經論標本尤詳。
  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
  復心之慍,不遠而有。
  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
  言陽盛於夏,陰盛於冬,清盛於秋,溫盛於春,天之常候。然其勝復氣用,四序不同,其何由哉。
  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寒暑溫凍,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