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一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辯。五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是則《素問》之名,著於《隋喜,上見於漢代也。自仲景已前,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今世所存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世也。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1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2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疳療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上古天真論篇#3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徇,疾也。敦,信也。敏,達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珍滅蚩尤。以土德王,都軒轅之丘,故號之日軒轅黃帝。後鑄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於橋山,墓今猶在。徇,徐閏切。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天師,岐伯也。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上古,謂玄古也。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衍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鈴饉先之。《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此之謂也。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食飲者,充虛之滋味,起居者,動止之綱紀,故修養者饉而行之。《痺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惡妄動也。《廣成子》曰:叉靜叉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故聖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楊上善云: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為分外之事。
  故能形與神俱乃去。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形與神俱,同臻壽分,饉於修養,以奉天真,故盡得終其天年。去,謂去離於形骸也。《靈樞經》曰: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以其知道,故年長壽延年。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尚書洪範》日一日壽,百二十歲也。
  今時之人不然也,
  動之死地,離於道也。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以酒為漿,溺於飲也。以妄為常,寡於信也。醉以入房,過於色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樂色日欲,輕用曰耗,樂色不節則精竭,輕用不止則真散,是以聖人愛精重施,髓滿骨堅。《老子》曰:弱其志,強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曲禮》曰:欲不可縱。○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耗作好。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言輕用而縱欲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不慎而動,則傾竭天真。《真誥》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疳,豈可怨咎於神明乎。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別本時作解。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
  快於心欲之用,則逆養生之樂矣。《老子》曰:甚愛爻大費。此之類歟。夫甚愛而不能救,議道而以為未然者,伐生之大息也。
  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須離,於道則壽不能終盡於天年矣。《老子》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4。此之謂離道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邪乘虛入,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避之有時,謂八節之日,及太一入從之於中官,朝八風之日也。《靈樞經》曰:邪氣不得其虛,不能獨傷人。謂人虛乃邪勝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太素》、《千金》同。楊上善云: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日下皆為之。太一入從於中官朝八風義,具《天元玉冊》中。
  恬檐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愴虛無,靜也。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虛邪不能為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內機息故少欲,外紛靜故心安,然情欲兩亡,是非一貫,起居皆適,故不倦也。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志不食故所欲皆順,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