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
  經名: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為先秦著作,撰人不詳,唐·王冰注釋,宋·林億等校正。五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參校本:明·顧從德仿宋刻本,簡稱顧本。
  目錄
  黃帝內經素問表
  黃帝內經素問序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
  卷二 四氣調神大論篇
  卷三 生氣通天論篇
  卷四 金匱真言論篇
  卷五 陰陽應象大論篇
  卷六 陰陽離合論篇
  卷七 陰陽別論篇
  卷八 靈蘭秘典論篇
  卷九 六節藏象論篇
  卷十 五藏生成篇
  卷十一 五藏別論篇 異法方宜論篇 移精變氣論篇
  卷十二 湯液釀醴論篇 玉版論要篇 診要經終論篇
  卷十三 脈要精微論篇卷
  卷十四 平人氣象論篇卷
  卷十五 玉機真藏論篇
  卷十六 三部九候論篇
  卷十七 經脈別論篇 藏氣法時論篇
  卷十八 宣明五氣篇 血氣形志篇 寶命全形論篇
  卷十九 八正神明論篇 離合真邪論篇
  卷二十 通評虛實論篇 太陰陽明論篇 陽明脈解篇
  卷二十一 熱論篇 刺熱篇
  卷二十二 評熱病論篇 逆調論篇 瘧論篇
  卷二十三 刺瘧篇 氣厥論篇 咳論篇
  卷二十四 舉痛論篇 腹中論篇
  卷二十五 刺腰痛篇 風論篇
  卷二十六 痺論篇 痿論篇
  卷二十七 厥論篇
  卷二十八 病能論篇 奇病論篇
  卷二十九 大奇論篇 脈解篇 刺要論篇
  卷三十 刺齊論篇 刺禁論篇
  卷三十一 刺志論篇 針解篇 長刺節論篇
  卷三十二 皮部論篇 經絡論篇 氣穴論篇
  卷三十三 氣府論篇
  卷三十四 骨空論篇
  卷三十五 水熱穴論篇
  卷三十六 調經論篇
  卷三十七 繆刺論篇 四時刺逆從論 篇標本病傳論篇
  卷三十八 天元紀大論篇
  卷三十九 五運行大論篇
  卷四十 六微旨大論篇
  卷四十一 氣交變大論篇
  卷四十二 五常政大論篇(上)
  卷四十三 五常政大論篇(下)
  卷四十四 六元正紀大論篇(上)
  卷四十五 六元正紀大論篇(中)
  卷四十六 六元正紀大論篇(下)
  卷四十七 刺法論篇(缺) 本病論篇(缺) 至真要大論篇(上)
  卷四十八 至真要大論篇(下)
  卷四十九 著至教論篇 一不從容論篇 疏五過論篇
  卷五十 徵四失論篇 陰陽類論篇 方盛衰論篇 解精微論篇
  黃帝內經素問表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瘓,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癢,國家代有。將欲敘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後世。於是雷公之倫,受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束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次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育之,去聖已遠,其衛#1暗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叔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2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祐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韶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餘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採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叔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磚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街、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1原作『述』,據顧本改。
  #2原作『致』,據顧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