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之名。
  智者察伺,愚者察異,
  智者察同欲之問,而能性道;愚.者見形容別異,方乃效之。自性則道益有餘,放#23效則治生不足。故下文曰:放,妃兩切。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先行故有餘,後學故不足。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夫保性全形,蓋由知道之所致也。故曰:道者不可斯須離,可離非道。此之謂也。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24身也。
  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命長遠,與天地終。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損之。此全性之道也。《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在上故法天。
  地不滿束南,故束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在下故法地。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束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夫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并去聲。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
  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五行為生育之井里,八風為變化之綱紀。八紀,謂八歲#25之紀。五里,謂五行化育之里。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陽天化氣,陰地成形,五里運行,八風鼓折,收藏生長,無替時宜,夫如是,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也。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所以能為萬物之父母者何?以有是之升降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然其動靜,誰所主司?蓋由神明之綱紀爾。上文曰:神明之府。此之謂也。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神明之運為,乃能如是。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頭圓,故配天。足方,故象地。人事更易,五藏遞遷,故從而養也。
  天氣通於肺,
  居高故也。
  地氣通於啞,
  次下故也。啞,伊昔切。
  風氣通於肝,
  風生木故也。
  雷氣通於心,
  雷象火之有聲故也。
  谷氣通於脾,
  谷空虛,脾受納故也。
  雨#26氣通於腎。
  腎主水故。○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云: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穀氣感於脾,雨氣#27潤於腎。
  六經為川,
  流注不息故。
  腸胃為海,
  以皆受納也。《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
  九竅為水注之氣。
  清明者,象水之內明。流注者,象水之流注。
  以天地為之陰陽,
  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夫人汗泄於皮勝者,是陽氣之發泄爾。然其取類於天地之問,則雲騰雨降而相似也。故日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陽氣散發,疾風飛揚,故以應之。舊經無名之二字,尋前類例故加之。
  暴風#28象雷,
  暴風鼓擊,嗚轉有聲故也。
  逆氣#29象陽。
  逆氣凌上,陽氣亦然。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背天之紀,違地之理,則六經反作,五氣更傷,真氣既傷,則災害之至可知矣。○新校正云:按上文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此文注中,理字當作里。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至,謂至於身形。
  故善治者治皮毛,
  止於萌也。
  其次治肌膚,
  救其已生。
  其次治筋脈,
  攻其已病也。
  其次治六府,
  治其已甚也。
  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治其已成。神農曰:病勢已成,可得半愈。然初成者獲愈,固久者伐形,故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四時之氣,八正之風,皆天邪也。《金匱真言論》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
  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濕氣勝#30則榮衛之氣#31不行,故感則害皮肉筋豚。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