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所至為寒露,
  終之氣,水之化。
  時化之常也。
  四時氣正化之常候。
  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瑩啟;
  瑩,微裂也。啟,開拆也。
  少陰所至為大火府,為舒榮;太陰所至為雨府,為員盈;
  物承土化,質皆盈滿。又雨界地綠,文見如環,為員化明矣。
  少陽所至為熱府,為行出;
  藏熱者,出行也。
  陽明所至為司殺府,為庚蒼;
  庚,更也。更,易也,代也。
  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
  物寒故歸藏也。
  司化之常也。厥陰所至為生,為風搖;
  木之化。
  少陰所至為榮,為形見;
  火之化。
  太陰所至為化,為蕾買雨;
  土之化。
  少陽所至為長,為蕃鮮;
  火之化。
  陽明所至為收,為霧露;
  金之化。
  太陽所至為藏,為周密。
  水之化。
  氣化之常也。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
  風化以生,則風生也。肅,靜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風位之下,金氣承之。故厥陰為風生,而終為肅也。
  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
  熱化以生,則熱生也。陰精承上,故中為寒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故為熱生,而中為寒也。又云:君位之下,陰精承之。亦為寒之義也。
  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
  濕化以生,則濕生也。太陰在上,故終為注雨。○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土位之下,風氣承之。王注云:疾風之後,雨乃零,濕為風吹,化而為雨。故太陰為濕生,而終為注雨也。
  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褥;
  火化以生,則火生也。陽在上,故終為蒸濕。○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故少陽為火生,而終為蒸海也。
  陽明所至為燥生,終為凍;
  燥化以生,則燥生也。陰在上,故終為凍。○新校正云:詳此六氣俱先言本#32化,次言所反之氣,而獨陽明之化,言燥生,終為涼,未見所反之氣。再尋上下文義,當云陽明所至為凍生,終為燥,方與諸氣之義同貢。蓋以金位之下,火氣承之,故陽明為清生,而終為燥也。
  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
  寒化以生,則寒生也。陽在內,故中為溫。○新校正云:按《五運行大論》云: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故為寒生而中為溫。
  德化之常也。
  風生毛形,熱生翩形,濕生保形,火生羽形,燥生介形,寒生鱗形,六化皆為主歲及問氣所在,而各化生常無替也。非德化,則無能化生也。
  (翮,胡革切。)
  厥陰所至為毛化,
  形之有毛者。
  少陰所至為羽化,
  有羽翩飛行之類。
  太陰所至為保化,
  無毛羽鱗甲之類。
  少陽所至為羽化,
  薄明羽翼,蜂蟬之類,非翎羽之羽也。
  陽明所至為介化,
  有甲之類。
  太陽所至為鱗化,
  身有鱗也。
  德化之常也。厥陰所至為生化,
  溫化也。
  少陰所至為榮化,
  暄化也。
  太陰所至為濡化,
  濕化也。
  少陽所至為茂化,
  熱化也。
  陽明所至為堅化,
  凍化也。
  太陽所至為藏化。
  寒化也。
  布政之常也。厥陰所至為飄怒,大凍;
  飄怒,木也。大凍,下承之金氣也。
  少陰所至為大暄,寒;
  大暄,君火也。寒,下承之陰精也。
  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
  雷霆驟注,土也。烈風,下承之木氣也。
  少陽所至為飄風墦燎,霜凝;
  飄風,旋轉風也。霜凝,下承之水氣也。
  陽明所至為散落,溫;
  散落,金也。溫,下承之火氣也。
  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
  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之土氣也。
  氣變之常也。
  變,謂變常平之氣而為甚用也。甚用不已,則下承之氣兼行,故皆非本氣也。
  厥陰所至為撓動,為迎隨;
  風之性也。
  少陰所至為高明焰,為燻;
  焰,陽焰也。燻,赤黃色也。
  太陰所至為沉陰,為白埃,為晦暝;
  暗蔽不明也。
  少陽所至為光顯,為彤雲,為曛;
  光顯,電也,流光也,明也。彤,赤色也。少#33陰氣同。
  陽明所至為煙埃,為霜,為勁切,為淒鳴。
  殺氣也。
  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
  寒化也。
  令行之常也。
  令行則庶物無違。
  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