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少氣,瘡瘍癱腫,脅腹胸背,面首四支,鎮憤臚脹,瘍痱嘔逆,瘓痰骨痛,節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掖乃少,目赤心熱,甚則瞥悶懊濃,善暴死。
  火鬱而怒,為土水相持,客主皆然,悉無深犯,則無咎也。但熱已勝寒,則為摧敵,、而熱從心起,是神氣孤危,不速救之,天真將竭,故死。火之用速,故善暴死。(濃,音農。)
  刻終大溫,汗濡玄府,其乃發也,其氣四。
  刻終,謂晝夜#27水刻終盡之時也。大溫,次熱也。玄府,謂汗空也。汗濡玄府,謂早行身蒸熱也。刻盡之時,陰盛於此,反無涼氣,是陰不勝陽,熱既已萌,故當怒發也。○新校正云:詳土#28火俱發四氣者何?蓋火有二位,為水發之所,又大熱發於申未,故火鬱之發,在四氣也。
  動復則靜,陽極反陰,濕令乃化乃成。
  火怒燥金,陽極過亢,畏火求救土中,土救熱金,發為飄驟,繼為時雨,氣乃和平,故萬物由是乃生長化成。壯極則反,盛亦何長也。
  華發水凝,山川冰雪,焰陽午澤,怫之先兆也。
  謂君火王時,有寒至也,故歲君火發,亦待時也。
  有怫之應而後報也,皆觀其極而乃發也,木#29發無時,水隨火也。
  應為先兆,發鈴後至,故先應而後發也。物不可以終壯,觀其壯極,則怫氣作焉,有鬱則發,氣之常也。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歲,五氣不行,生化收藏,政無但也。
  人失其時,則侯無期準也。
  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燻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
  六氣之下各有承氣也,則如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木氣承之,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位之下陰精承之,各徵其下,則象可見矣。故發兼其下,則與本氣殊異。
  帝曰:善。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
  言不當其正月也。
  岐伯曰:命其差。
  謂差四時之正月位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氣之生化,與其衰盛異也。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饉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彼論勝復之不當位,此論五氣之發不當位,所論勝復五發之事則異,而命其差之義則同。
  帝曰:差有數乎?
  言日數也。
  岐伯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後,謂四時之後也。差三十日餘八十七刻半,氣猶未#30去而甚盛也。度,日也。四時之後今當#31爾。○新校正云:詳注云,八十七刻半當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
  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
  謂未應至而至太早,應至而至反太遲之類也。正謂氣至在期先後。
  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此候之常也。帝曰:當時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告也。
  當時,謂應日刻之期也。非應先後至而有先後至者,皆為災。青,災也。
  帝曰:善。氣有非時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過者當其時,不及者歸其己勝也。
  冬雨、春涼、秋熱、冬寒之類,皆為歸己勝也。
  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
  氣有餘故化先,氣不足故化後。
  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岐伯曰: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束行,冬氣南行。
  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
  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
  察物以明之,可知也。
  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高山之巔,盛夏冰雪,污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足明矣。○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必謹察之。帝曰:善。
  天地陰陽視而可見,何又思諸冥昧,演法推求,智極心勞而無所得耶。
  黃帝問曰:五運六氣之應見,六化之正,六變之紀何如?岐伯對曰:夫六氣正紀,有化有變,有勝有復,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請遂言之。
  遂,盡也。
  夫氣之所至也,厥陰所至為和平,
  初之氣,木之化。
  少陰所至為暄,
  二之氣,君火也。
  太陰所至為埃褥,
  四之氣,土之化。
  少陽所至為炎暑,
  三之氣,相火也。
  陽明所至為清勁,
  五之氣,金之化。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