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束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木火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木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為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亦鬱抑而病生,土臨相火君火之類者也。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六位相臨,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帝曰:動靜何如?
  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
  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回,地承天而東轉,木運之後,天氣常餘,餘氣不加於君火,卻退一步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日左右周天,餘而復會。會,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餘氣遷加,復與五行座位再相會合,而為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詁異也。○新校正云:按鬼突區言應地者靜,見《天元紀大論》中。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
  不能遍明,無求行#2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觀五星之束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麗,著也。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據物而得全者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言轉不居,為下乎?為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徵其至理,則是太虛之中一物爾。《易》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此之謂也。
  帝曰:馮乎?
  言太虛無礙,地體何馮而止住?馮,扶冰切。(礙,音艾。)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几之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問,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地體之中,几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乾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故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溫性生焉,此謂天之六氣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六氣之用。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
  言平氣及勝復,皆以形證觀察,不以診知也。
  《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天地以氣不以位,故不當以脈知之。
  帝曰:問氣何如?岐伯曰:在,期於左右。
  於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與不應,過與不過也。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謂當沉不沉,當浮不浮,當澀不澀,當鈞不鈞,當弦不弦,當大不大之類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豚鈞;太陰之至,其豚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不當其位者病,
  見於他位也。
  迭移其位者病,
  謂左見右豚,右見左脈,氣差錯故爾。
  失守其位者危,
  已見於他鄉,本官見賊殺之氣,故病危。
  尺寸反者死,
  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謂歲當陰在寸豚而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豚反見於寸,尺寸俱乃謂反也。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氣,非反若也。陰陽交者死。寅申亥巳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豚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O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陰陽交者死。
  寅申亥巳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脉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脉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