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經》云之胎膀胱,是自傳於府,及之胎也。
  三日腹脹,
  膀胱傳於#22小腸。○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23:三日上之心,心脹。
  三日兩脅支痛,
  府傳於藏。○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三日之小腸,三日上之心。今云兩脅支痛,是小腸府傳心藏而發痛也。
  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哺。
  大晨,謂寅後九刻大明之時也。晏哺,謂申後九刻向昏之時也。
  胃病脹滿,
  以其脈循腹,故如是。
  五日少腹腰脊痛,腑痠,
  胃傳於腎。
  三日背肥筋痛,小便閉,
  自傳於府及之胎也。
  五日身體重,
  膀胱水府傳於脾也。○新校正云:按《靈樞經》及《甲乙經》各云五日上之心,是膀胱傳心,為相勝而身體重,今王氏言傳脾者誤也。
  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跌。
  夜半後,謂子後八刻丑正時也。日映,謂午後八刻未正時也。映,徒結切。
  膀胱病小便閉,
  以其為津液之府,故爾。
  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腑痠,
  自歸於藏。
  一日腹脹,
  腎復傳於小腸。
  一日身體痛,
  小腸傳於脾。○新校正云:按《靈樞經》(公..一日上之心。是府傳於藏也。《甲乙經》作之脾,與王注同。
  二日不已死。冬雞嗚,夏下哺。
  雞嗚,謂早雞嗚,丑正之分也。下哺,謂日下於哺時,申之後五刻也。
  諸病以次是#24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五藏相移皆如此,有緩傳者,有急傳者,緩者或一歲二歲三歲而死,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急者一日二日三日四日或五六日而死,則此類也。尋此病傳之法,皆五行之氣,考其日數,理不相應。夫以五行為紀,以不勝之數傳於所勝者,謂火傳於金,當云一日,金傳於木當云二日,木傳於。土當云四日,土傳於水當云三日,水傳於火當云五日也。若以己勝之數傳於不勝者,則木三日傳於土,土五日傳於水,水一日傳於火,火二日傳於金,金四日傳於木,經之傳日,似法三陰三陽之氣。《玉機真藏論》曰:五藏相通,移階有次。不治,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而當死。此與同也。雖爾,猶當臨病詳視日數,方悉是非。
  間一藏止,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止字。
  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問一藏止者,謂隔過前一藏而不更傳也。則謂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金傳木而止,皆問隔一藏也。及至三四藏者,皆謂至前第三第四藏也。諸至三藏者,皆是其己不勝之氣也。至四藏者,皆至己所生之父母也。不勝則不能為害,於彼所生則父子無剋伐之期,氣順以行,故刺之可矣。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十七竟
  #1愈:顧本作『盡』。
  #2足:原作『從』,據顧本改。
  #3入:顧本『入』下有『同身寸之』四字。下同。
  #4灸可三壯:顧本作『若灸者可灸三壯』。下同。
  #5合:原脫,據顧本補。
  #6屬:原脫,據顧本補。
  #7解:顧本『解』下有『邪』字。
  #8刺:疑『刺』上脫『繆』字。
  #9經:據王注『經』下疑脫『循』字。
  #10舌:原作『肩』,據顧本改。
  #11三:顧本作『二』。
  #12注:顧本作『主』。下同。
  #13二:顧本作『二十』。
  #14刺:原脫,據顧本補。
  #15流:原作『經』,據顧本改。
  #16重:顧本作『黑』。
  #17七:顧本作『三』。
  #18孤:原作『狐』,據顧本改。下同。
  #19痺:原脫,據顧本補。
  #20死:原脫,據顧本補。
  #21難:原作『中』,據顧本改。
  #22於:原脫,據顧本補。
  #23一萬:原脫,據顧本補。
  #24是:『是』字疑衍。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十八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天元紀大論篇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御,謂臨御。化,謂生化也。天真之氣無所不周,氣象雖殊,參應一也。○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云喜怒悲憂恐,二論不同者,思者脾也,四藏皆受成焉,悲者勝怒也,二論所以互相成也。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論,謂《六節藏象論》也。運,謂五行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者也。故日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