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可,施鈴中焉。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道不撰惑,識斷深明,則無問於人,正行皆當。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識猶褊淺,道朱高深,舉且見違,故行多妄。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著之至也。言別陰陽,知逆順,法明著,見精微,觀其所舉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大者,何法之明,故非聖人之道,孰能至於是耶?故學之者,猶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博,大也。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雖事極深玄,人非咫尺,略以淺近,而悉貫之。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同作固。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本先病,標後病,鈴饉察之。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本而標之,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以其有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謂先發輕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
  謹察問甚,以意調之,
  問,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證而輕易。少,謂少形證而重難#21也。以意調之,調審量標本不足有餘,非謂拾法而以意妄為調之也。
  問者并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并,謂他脈共受邪氣而合病也。獨,為一經受病而無異氣相參也。并甚則相傳,傳急則亦死。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
  藏真通於心,故心先痛。
  一日而咳,
  心火勝金,傳於肺也。肺在變動為咳故爾。
  三日脅支痛,
  肺金勝木,傳於肝也。以其豚循脅肋故如是。
  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
  肝木勝土,傳於脾也。脾性安鎮,木氣乘之,故閉塞不通,身痛體重。
  三日不已死。
  以勝相伐,唯弱是從,五藏四傷,豈其能久,故為即死。
  冬夜半,夏日中。
  謂正子午之時也。或言冬夏有異,非也。晝夜之半,事甚昭然。○新校正云:按《靈樞經》:大氣入藏,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甲乙經》曰:病先發於心,心痛,一日之肺而咳,三日之肝,肋支痛,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病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詳《素問》言其病,《靈樞》言其藏,《甲乙經》及并《素問》、《靈樞》二經之文,而病與藏兼舉之。
  肺病喘咳,
  藏真高於肺而主息,故喘咳。
  三日而脅支滿痛,
  肺傳於肝。
  一日身重體痛,
  肝傳於脾。
  五日而脹,
  自傳於府。
  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孟冬之中,日入於申之八刻二分。仲冬之中,日入於申之七刻三分。季冬之中,日入於申,與孟月等。孟夏之中,日出於寅之八刻一分。仲夏之中,日出於寅之七刻三分。季夏之中,日出於寅,與孟月等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
  藏真散於肝,脈內連目脅,故如是。
  三日體重身痛,
  肝傳於肺。
  五日而脹,
  自傳於府。
  三日腰脊少腹痛,經酸,
  謂胃傳於腎。以其脈起於足,循端內出胭內康,上股內後康,貫脊屬腎絡膀胱,故如是也。腰為腎之府,故腰痛。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日中。
  夏早食。
  日入早晏,如冬法也。早食謂早於食時,則卯正之時也。
  脾病身痛體重,
  藏真濡於脾,而主肌肉故爾。
  一日而脹,
  自傳於府。
  二日少腹腰脊痛,經酸,
  胃傳於腎。
  三日背肥筋痛,小便閉,
  自傳於府及之胎也。(胎,音呂。)
  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人定,謂申後二十五刻。晏食,謂寅後二十五刻。
  腎病少腹腰脊痛,腑痠,
  藏真下於腎,故如是。
  三日背胎筋痛,小便閉,
  自傳於府。○新校正云: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