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19。
  脾主肉,故如是。
  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為脾疝心腹時滿也。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
  胃有餘則上歸於心,不足則心下痹,故為是。
  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故為心疝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
  太陽與少陰為表裹,故有餘不足皆病歸於腎也。
  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太陽之脈交於巔上,入絡腦,下循膂絡腎,故為腎風及巔病也。
  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
  少陽與厥陰為表裹,故病歸於肝。
  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肝主筋,故時筋急。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別者,從目系下頰裹,故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勝理閉塞,皮膚引急。
  引,謂牽引以縮急也。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得氣而調,故不亂。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血氣溢於外,則中不足,故少氣。○新校正云:按自春刺絡脈至令人目不明,與《診要經終論》義同文異,彼注甚詳於此,彼分四時,此分五時,然此有長夏刺肌肉之分,而逐時各闕刺秋分之事,疑此肌肉之分,即彼秋皮膚之分也。
  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
  血逆氣上,故上氣。○新校正云:按經闕春刺秋分。
  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內著不散故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傳;
  血氣竭少,故解仿然不可名之也。解傳,謂寒不寒,熱不熱,壯不壯,弱不弱,故不可名之也。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
  卻,閉也。血氣內閉,則陽氣不通,故善恐。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血氣上逆,則怒氣相應,故善怒。○新校正云:按經闕夏刺秋分。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血氣上逆,滿於肺中,故善忘。
  秋刺絡脈,氣不外行,
  新校正云:按別本作血氣不行○全元起本作氣不衛外,太素同。
  令人臥不欲動;
  以虛甚故。○新校正云:按經闕秋刺長夏分。
  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
  血氣內散,則中氣虛,故寒慄。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以血氣無所營故也。
  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陽氣不壯,至春而竭,故善忘。○新校正云:按經闕冬刺秋分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六經之病。
  不可不從也。反之一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淫,不次也.不次而行,如浸淫相染而生病也。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不轉,謂不逆轉也。
  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診要經終論》曰:中心者環死。《刺禁論》曰:一日死,其動為噫。
  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診要經終論》闕而不論。《刺禁論》曰;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語作欠。
  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診要經終論》曰:中肺五日死。《刺禁論》曰: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中腎六日死,
  新校正雲:按《甲乙經》作三日死#20。
  其動為吞。
  《診要經終論》曰:中脾五日死。《刺禁論》曰: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吞。然此三論,皆岐伯之言,而死日動變不同,傳之誤也。
  刺傷人五藏皴必死,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變,謂氣動變也。中心下至此,并為逆從,重文也。
  標本病傳論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皮部論篇》前。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復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日有其在摔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一求乞計本。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