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相應,賈勇有餘乃相交合,則聖.人交會之制度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寫而精氣竭絕矣。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若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用施寫,損耗天真,二氣分離,經絡次憊,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內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生。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秋為疚瘧。
  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為疢瘧。疢,老也,亦曰瘦也。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濕,謂地濕氣也。秋濕既勝,冬水復王,水來乘肺,故咳逆病生。○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發為痿厥。
  濕氣內攻於藏府則咳逆,外散於筋脈則痿弱也。《陰陽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豚。故濕氣之資,發為痿厥。厥,謂逆氣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新校正云:按此與《陰陽應象大論》重,彼注甚詳。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寒暑溫涼,遞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之和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所謂陰者,五神藏也。官者,五神之合也。言五神#11所生,本資於五味,五味宣化,各奏於本官,雖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損,正為好而過節,乃見傷也。故下文曰: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酸多食之令人瘡,小便不利,則肝多津液,津液內溢則肝葉舉,肝葉舉則脾經之氣絕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鹹多食之,令人肌膚縮短,又令心氣抑滯而不行,何者?鹹走血也。大骨氣勞,鹹歸腎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甘多食之,令人心問。甘性滯緩,故令氣喘滿而腎不平,何者?土抑水也。衡,平也。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苦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沮,潤也。弛,緩也。央,久也。辛性潤澤,散養於筋,故令筋緩豚潤,精神長久。何者?辛補肝也。《曰:藏氣法時論》曰: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曰:新校正云:按此論味過所傷,難作精神長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如膏粱之作高梁、草滋之作草玆之類,蓋古文簡略,字多假借用者。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勝理以密,如是則氣骨#12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是所謂修養天真之至道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竟
  #1靜:顧本作『序』曰:,下仿此。
  #2曰:則:原脫,據顧本補。
  #3曰:人:原作『曰:火』曰:,據顧本改。
  #4緩:顧本作『曰:綏』曰:。
  #5曰:然:顯本作『曰:為』曰:。
  #6曰:若:原脫,據顱本補。
  #7曰:都:原脫,據顧本補。
  #8曰:癒:顧本作『瘦』曰:。
  #9聖:原脫,據頗本補。
  #10曰:肝:原作『汗』曰:,據顧本改。
  #11神:顧本作『曰:藏』。
  #12氣骨:顧本作『曰:骨氣』曰:。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金匱真言論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經謂經豚,所以流通營衛血氣者也。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原其所起,則謂八風發邪,經脈受之,則循經而觸於五藏,以邪干正,故發病也。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皆以所剋殺而為勝也。言五時之相勝者,不謂八風中人則病,各謂隨其不勝則發病也。勝,謂制剋之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春風發榮於萬物之上,故俞在頸項,《曆忌》曰:甲乙不治頸。此之謂也。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心少陰脈,循胸出脅,故俞在焉。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肺處上焦,背為胸府,肩背相次,故俞在焉。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