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熱聚為膿,故為癱腫也。《正理論》云:熱之所過,則為癱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熱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陽復收,兩熱相合,故令振慄,寒熱相移,以所起為風,故名風瘧也。《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蓋論從風而為是也。故下文曰: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勝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夫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勞,是為清靜。以其清靜,故能肉勝閉,皮膚密,真正內拒,虛邪不侵。然大風苛毒,不鈴常求於人,蓋由人之冒犯爾。故清靜則肉勝閉,陽氣拒,大風苛毒,弗能害之。清靜者,謂因循四時氣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起居有度,則生氣不竭,永保康寧。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并謂氣交通也。然病之深久,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陰陽否隔,雖醫良法妙,亦何以為之!.《陰陽應象大論》曰:夫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氣相格拒,故良醫弗可為也。否,塞也。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言三陽蓄積,怫結不通,不急寫之,亦病而死。何者?蓄積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驗之?隔塞不便,則其證也。若不急寫,粗工輕侮,鈴見敗亡也。《陰陽別論》曰:三陽結謂之隔。又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淳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潭,奴教切。下并同。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靈樞經》曰:目開則氣上行於頭。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也。
  平日一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隆,猶高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喊虛也。氣門,謂玄府也,所以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之氣門也。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具侵,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詳篇首云帝日,此岐伯日,非相對問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言在人之用也。亟,數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薄疾,謂極虛而急數也。并,謂盛實也。狂,謂狂走或妄攀登也。陽并於四支則狂。《陽明詠解》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夫如是者也。皆為陰不勝其陽也。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九竅者,內屬於藏,外設為官,故五藏氣爭,則九竅不通也。言九竅,謂前陰後陰不通,兼言上七竅也。若兼則目為肝之官,鼻為肺之官,口為脾之官,耳為腎之官,耳為腎之官,舌為心之官,舌非通竅也。《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故也。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從,順也。言循陰陽法,近養生道,則筋脈骨髓,各得其宜,故氣血皆能順時和氣也。
  如是則內外調和明,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邪氣不剋,故真氣獨立而如常。若失聖人之道,則致疾於身,故下文引曰: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自此已下四科,并謂失聖人之道也。風氣應肝,故風淫精亡,則傷肝也。《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也。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故精乃無也。亡,無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淫氣者,陰陽之亂氣,因其相亂,而風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僻為痔。
  甚飽則腸胃橫滿,腸胃滿則筋脈解而不屬,故腸辨而為痔也。《痺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傷之信也。僻,普擊切。
  因而大飲,則氣逆。
  飲多則肺布葉舉,故氣逆而上奔也。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強力,謂強力入房也。高骨,謂腰高之骨也。然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故高骨壞而不用也。聖人交會,則不如此,當如下句云: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陰陽交會之要者,正在於陽氣閉密而不妄泄爾。密不妄泄,乃生氣強固而能久長,此聖人之道也。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
  兩,謂陰陽。和,謂和合,則交會也。若,如也。言絕陰陽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時有春無秋,有冬無夏也。所以然者,絕廢於生成也。故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固,天真法也。
  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因陽氣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