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有『與』字。
  #9伸:疑當作『呻』字。
  #10此:據文義,似當作『比』字。
  #11患:據文意似當作『愚』。
  #12脾:疑當作『肺』。
  #13然:此上《本義》、《集注》有『治損之法奈何』六字。
  #14食:疑當作『玲』。
  #15氣:疑當作『食』。
  #16者:原作『孝』,據文義改。
  #17一:此上《本義》、《集注》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也』二十字。
  #18也:原作『者』,據《本義》、《集注》改。
  #19如:《集注》作『脈』。
  #20脈:原作『來』,據《本義》、《集注》改。
  #21其:此下疑脫『脈』字。
  #22秋:依上文例,此下脫『屬』字。
  #23浮:原作『孚』,據文義改。
  #24冬:據上文例,此下脫『屬』字。
  #25表:《集注》十五難呂注作『養』。
  #26病證喘咳灑淅:《集注》十五難丁注作『其內證喘咳酒浙寒熱』。
  #27吹毛:此下《本義》、《集注》有『日死』二字。
  #28陰:《本義》、《集注》作『病』。
  #29防:據文義,似當作『弦』字。
  #30多:據上下文意當作『少』。
  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卷之三
  盧國秦越人撰臨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十六難曰:
  脈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關尺也。九侯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侯,三三如九也。
  有陰陽。
  寸口者,陽豚見九分而浮。尺部者,陰詠見一寸而沉。
  有輕重。
  陽脈浮乃輕手足#1陰脈沉乃重手取。
  有六十首。
  几切脈始起於六脈,浮況長短滑澀,三陰三陽之豚也,今六十首合之為六十乎。
  一脈變為四時。
  脈隨四時之廈換,詳見十難中一脈為十變。
  離聖久遠。
  越人之時,去聖已久。
  各是其法,何以別之?
  言三部是一法,九侯是一法,陰陽是一法,輕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既多,難可分別。
  然:視其病有內外證。
  使人視其精明五色雜#2按察之,即知內外之證。昔以是字為誤,改作視字。
  其病為之奈何?
  其病如何。
  假令得肝脈。
  肝豚弦軟而長。
  其外證。
  在外證候。
  善潔。
  膽為清冷之府,故善潔。
  面青。
  肝色青,故面青。
  善怒。
  膽為中正之官,主次斷,肝在志為怒。
  其內證。
  在內證候。
  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肝積名曰肥氣,在臍之左,揣按之而牢痛。
  其病四肢滿閉。
  肝木脾土!脾主四肢,不#3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滿閉。
  癮搜。
  肝豚循於陰器,故疼波也,小便澀也。
  便難。
  肝腎在下脾#4,肝病則氣逆,不行於下,故大便艱難。
  轉筋。
  肝含血以養筋,肝受病故筋轉。
  有是者肝也。
  有是病者,是肝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此#5證。
  假令得心脈。
  心豚浮大而散。
  其外證面赤。
  心色赤,故面赤。
  口乾。
  心之豚絡在舌下,心為熱所困,故口乾燥而不潤。
  喜笑。
  心在聲為笑。
  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心積名日伏粱,在'臍上,按揣而牢痛。
  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吭。
  心為五臟之君,四臟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狀,何況本經目病耶。常痛乃心包詠也。正心不受病,病則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則叉包詠,乃手厭陰之豚,出兩手中指之端,下入掌心,屈名指取之,穴名勞官穴。心包病,則掌中熱而惋。
  有是者心也。
  有此病是心證。
  無是者非也。
  無此病者非心證。
  假令得脾脈。
  脾豚中緩而大。
  其外證面黃。
  脾色黃,故面黃。
  善噫。
  脾在變動為噫。
  善味#6。
  脾主甘,甘受味。
  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脾積名日痞氣,當臍之中,揣按而牢痛。
  其病腹脹滿,食不消。
  濕氣勝,令人膨脹,陽氣在下,食乃不消。
  體重節痛。
  身體況重,骨節疼痛。
  息墮嗜外。
  怠墮困倦,嗜好睡外。
  四肢不收。
  手足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