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童初府範監幼沖所受高元真君太素內景之法,事鮮而易驗。
  鄭元明服氣之法:氣者,長生之術也。不患於無益,患不能行施,於俗之士則始矣。苟能行之,容彭之壽可捨而取之也。故禽蟲之墊藏不食而自全者,蓋用此道。夫欲有意,必俟其人游心於淡,合氣於漠,少私寡欲,去智離形。六體未足存其形,萬物安得干其慮?克意在位,從而修行,然後熊經烏伸,龜息鶴變,視松喬之儔蔑如也。故序其法列之於後。
  訣云:初服氣,偃臥閉口,鼓腮令氣滿口,即咽。咽之法,作意蹙,向後吞之,猶如食入。喉有三通,津液入腎中,一道氣入腹胃中,一道氣從五臟中出。若上熱下玲,即先服暖氣。暖氣者,以口蹙氣。春夏宜服玲氣。初仰臥服,便之後無問行住坐外,咽鼓腮之時齒須開,氣即下,若牙齒相著,氣不下,唯宜審之。
  凡服氣,五更食盡消則為之,至食時乃忘飢。忘飢即是得力,得力之後覺飢即服,亦無時節。若覺得力即決定莫食,初覺體氣稍虛,以酒茶蜜杳子湯及鼓汁等,任情量多少以助氣氣勢。秋冬要暖服,勿令過熱,春夏玲飲無妨。服氣至七日,或五日,即有三數行痢,勿怪之,或有沫,或無沫,少頃赤色不須怪。七日之後,氣漸通徹,方得體氣安穩。七日已前,終有少弱,為氣未通也。七日已後覺調和,加服氣耳,不必更須吃物。七日內陽動,此量通之候,勿怪也。服氣常莫使腹中欠,若欠不相續,即恐力弱。如服氣過多,即令人噫,上噫下欲泄,亦非事耳。凡服氣至三日以來,慎不用吃食及果子之屬,欲得湯水而已,若吃諸物相兼,氣即不行,後亦無成矣,為腹中泄穢故耳。凡服氣氣入腹中或上欲噫下欲泄,皆須抑遏之,無令出。若不能禁止,隨泄隨添,計數添之,亦以意運令散之。
  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勿畏不得懼,若有懼氣,即難行,必須欣樂,自不羨一切然,日勝一日,歡快無極。
  凡初服氣,未成,不得過勞乏,即損氣,仍時時步少地,令氣脈勻調也。夫以精於此道,央在丹誠無不得者也。
  夫服氣之人,先令內無攀綠,心與道契然,服之諸病盡愈,覺四體不和適,存氣令向病處攻之,當自除耳。通成之後,永無疾病,體中輕健,行及走馬,氣力甚強,不殊吃食,行日至二三百里。
  或云服氣入觸穢即損,此亦謬矣。
  但清虛自守,不觸穢惡為佳耳。
  又《服氣十日訣》云:一日之道,朝飽暮飢。謂未能頓斷食者,以朝飽暮飢也。一月之道,不失盛衰。謂論其盛衰者,述房中意,若保息其精,則骨髓滿,滿則盛,盛則長生。貪欲即其精盡,精盡則骨枯,骨枯則衰死。一歲之道,夏瘦冬肥。謂其和氣之長短節度,喻若胎息以成腹,似嬰兒在母胎中,無出無入,自然肥悅也。百歲之道,節穀食棗。言其未能頓斷食,故以藥物食之。棗能益氣,所以食之也。千歲之道,孤男無女。謂保其精,絕其淫色,永保長生之道,孤男也。
  凡服氣之法,呼吸咽之三百六十咽,積數以滿十益佳,即不飢也。半夜後九九,鸚嗚八八,日出六六,食時五五,禺中四四,平旦七七此在第三。凡此六服應節二十四氣,春秋冬夏四時氣皆備矣。
  服氣法:須正偃臥,散髮,兩腳相去一尺五寸,兩臂各五寸,瞑目合口,徐以鼻內氣,啄齒,蹴舌漱醴泉咽之,滿二三咽止,須臾復為九咽為成,訖,竟瞑目咒曰:飲食醴液,百病除索。以養五神,保藏魂魄。無離己身,常在玄宅。長生久視,壽蔽金石。位為真一,太一奉籍,上名天君,昭然明白。
  至言總卷之四竟
  至言總卷之五
  會稽禹穴道士范脩然撰
  補導
  夫學道之人,皆閑安少事,不明補導,何以資生?是以知六籍娛神乃至人之役性;彈棋騁妙實王公之替勞。今撰彭老正經一十二首,用去眾病,以俟津涯。
  老子按摩法
  兩手相叉相杳,共按陛,左右同。
  兩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兩手作拳,向前築虛三五度。
  兩手如拓石法。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歌,如排山狀。左右同。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以手反槌背,左右同。
  大坐,申腳三,用相當手反掣,手向後,左右同。
  立地,反覆三舉,起立,以腳踏前後,左右同。
  大坐,申腳用相當手勾所申腳,著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兩手捺陛,左右同。
  捩身二十遍,兩手捺陛,左右同。
  抽脅二十遍。
  兩手抱頭,左右抽腰二十遍。
  左右拋頭二十遍。
  一手挽頭,一手拓膝三折,左右同。
  兩腳拓頭,三舉之。
  一手拓膝,一手拓頭,從下至上三過,左右同。
  兩手舉頭向下,三頓之。
  兩手相叉,反著心上,三過,曲腕築助,挽肘,左右亦三過。
  反手著膝,手挽肘,覆手著膝上,挽肘,左右三過。
  舒手挽項三過,左右捩身,前後三過。
  摸肩,從上至下,便三遍,左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