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九萬里火山,鳳出處也。
  則解羽之患永脫;龜曳尾於暘谷之泥,
  暘谷,在日出處也。《 書》 :日出暘谷而天下明。無所不照者也。
  則鑽灼之悲不至;丹伏光於春山之底,
  春山,是荊山之別名,多出玉硃砂者也。
  則磨肌之患永絕;石亢體於玄圃之岔,則剖琢之憂不及。故窮巖曲岫之梓樑,生於積石,穎貫青天,根鑿黃泉,分條布葉,輪菌嫘詭,麒燐戲其下,鶴鸞遊其顛,浮雲棲其側,清風激其問,終歲無毫釐之憂,兔刀斧之害者,非與人有得也,能韜隱其質,故致全性也。路側之榆,樵人採其條,匠者伐其柯,餘有尺蘗而為行人所折者,非與人有偉也,然而致寇者,形不隱也。周雞斷尾,獲免於犧牲;
  周文王欲以殺雄雞祭廟,其雞知毛色合度,乃自魷其尾。於是尾斷,不中祭祀,神明不敵,遂免死者也。
  山狙見巧,終必招害。
  山狙,靈獸,善能拍箭。楚王出獵,山狙逵樹見巧。王問左右曰:誰能善射。對曰:惟有養由基善射。王令由基射之。由基至,則調弦捻箭。山狙乃即抱樹而啼,知由基神射,無避箭,必見死也。
  由此言之,則出處之理亦可知矣。是以古之德者韜跡隱智以密其外,澄心封情以定其內。內定則神腑不亂,外密財形骸不擾。以此處身,不亦全乎。
  崇學第五
  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夫繭譟以為絲,織為縑執,績以鮪敝,則王侯服之;學為禮儀,絲以文藻,而世人榮之。繭之不譟,則素絲蠹於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崑竹未斷,則鳳音不彰;
  黃帝使伶倫氏於崑崙山西解谷之曲,探竹為律管。其竹黃似金,吹之,聲合鳳音無異。故言鳳音不彰者也。
  情性未鍊,則神明不發。譬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鍊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人能務學,鑽鍊其性,則才惠發矣。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然也;冰生於水而玲於水,寒使然也;鏡出於金而明於金,瑩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語,教使然也。
  戎在西,夷在東,其人言語各異。一同初生之時,孩子啼之聲無有別異。及其長大,言語各別。乃是教習使之學教然異者也。
  山抱玉而草木潤焉,川貯珠而岸不枯焉,口納滋味而百節肥焉,心受典誥而五性通焉。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遊六藝不知智之源。遠而光華者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故昊算質勁,非苦羽而不美;
  吳者,東吳。會稽出竹,質正堅緊,堪為箭藝。雖復端直,須要括羽鏃之也。
  越劍性利,非淬礪而不鈷;人性諼惠,非積學而不成。洽淺以及深,披間而睹明,不可以傳聞稱非得以汎濫善也。夫還鄉者,心務見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學者,情纏典素,不可以一讀能也。故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靈珠如豆,
  初如小豆粒,長大徑寸,光明一室。人能讀學,及成明,神智自明如斯也。
  不見其長,疊歲而大,鐃舌如指,
  以銅為之,以木為舌。
  不覺其損,累時而折。懸巖滴溜,終能穴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鋸,然而斷穴者,積漸之所成也。耳形完而聽,不聞者聾也;目形全而視,不見者盲也;人性美而不監,道者不學也。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悟百金,遭醫千里。人不涉學,猶心之聾盲,不知遠祈明師,以攻心衛性之蔽也。故宣尼臨沒,手不釋卷,仲舒垂卒,口不輾誦;
  董仲舒,廣川人,下帷讀書,七年不窺園圃,弟兄不面,乘馬三年,不知牡牝。
  有子惡臥,自碎其掌;
  有子,是有若也。讀書惡睡,自划碎其掌也。
  蘇生患睡,親錐其股。以聖賢之性,猶好學無倦,蚓伊傭人而可息哉!
  專學第六
  學者出於心,心為身之主。
  心稟五常,嗜好不一,或謀經史,或愛琴書。時慕遊俗,乍希恬靜,莫不由心。故出心也。
  耳目候於外,若心不在學,則聽訟不聞,視簡不見。如欲鍊業,必先正心,而後理義入焉。夫兩葉掩目,
  目主明,耳主聽。兩葉掩目,則無所睹也。
  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
  耳主聞,若雙珠塞之,則寂寞無聞也。
  必寂寞無聞。葉作目蔽,珠為耳粳,二關外擁,視隔內聽。
  心在於內,物在於外。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既無視聽,心隔於內。故云視聽內隔。
  固其宜也,而離婁察秋毫之末,
  離婁,是黃帝時人,目明,百步視見秋毫。秋毫者,兔毫端末毛也。
  不聞雷霆之聲;季子聽清角之韻,不見嵩岱之形。
  季子,是吳之公子,善能別音聽樂識存亡。清角,聲角,是木聲,雍和養育之聲。樂中有此聲,其國寧也。若無此聲者,其國亡也。季子入外國聽樂求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