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傳守真人之法,歲以三元傳度諸階祕錄,四方歸之。所積法信,備荒歲以助貧乏之士,亦能,煆煉黃白之法。百餘歲卒於山中,空中有仙樂隱隱焉。一云能以藥點瓦為金銀,鍛成器,投水中,火過而復為瓦。
  張高
  張高字士龍一云字士隆;後避唐玄宗諱改士龍,子明長子也。學道守真人之法,飲酒至一石而不醉。唐明皇召見于京師,置壇受錄,降賜金帛,仍免租稅,冊封漢祖天師之號。肅宗降香建醮,親灑宸翰以贊天師。貞元中,降供養。供養金鍍銀香爐、香合、徘羅梢金帕及黃複器物。年九十一歲卒家。
  張應韶
  張應韶字治鳳,士龍之長子。博學經典,後隱山中辟穀,能百日不食。與妻子躬耕,能吹鐵笛,數里外聞之。一日告其子曰:吾世傳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年,汝當傳守。言訖,兀然端坐,暝目而化,年九十九。
  張順
  張順字仲孚一云中孚,治鳳之長子。少事母孝,曰:不孝不忠而欲學道求仙,是猶捨舟楫而涉大川也。仕為本縣貴水尉,後棄官并妻子,結茅以居。年八十七歲,童顏皓齒,不疾而化。
  張士元
  張士元字仲良,仲孚之長子。少博習群書,年四十餘始學道。習夜坐,久之能通臂上下,出入如飛。以符法傳人、治病,能種桃李,頃刻而實。時君聞其有道,屢以美官徵之,固辭不起。終於家,年九十二。
  張修
  張修字德真,仲良之長子。為人質朴,常衣布素,不喜華飾。與妻耕于野,不與鄉人交通。歲以符法傳人、治病,應時而驗。所得法信,皆施貧士,甘於寂寞,無所貪慕。先二年,自營墳郭,曰:吾二年當去。至期乃沐浴更衣,端坐而化,時年八十五歲。《靈驗記》云:劉遷者,江西大賈。詣十九世天師傳授都功法線,明年卒於金陵,兩夕而蘇,云:冥官所追,忽有金光自天而下,黃衣使者乘空而至,執素簡讀曰:劉遷身佩正一線,名在上天,非地司所籍。大限既足,可延三十年。由是披褐修道,入龍虎山師奉天師焉。
  張諶
  張諶字子堅,德真之長子。博學,為當時通儒,攻草隸。晚年好道,能辟穀一云唐文宗召見,賜官不受而歸。懿宗咸通中,降金建醮。一日三飲,大醉而化,年一百餘歲。
  張秉一
  張秉一一云彥恭字溫甫,子堅之長子。母初夢金一作巨龜入腹,覺而有孕。少年學道,能洞窺牆壁外。嘗累千金,遇凶年市穀救施貧乏。年九十二歲,一日語妻曰:吾死後地震則斂而葬之。言訖,乃正坐執簡而化。七日果地震,乃斂而葬焉,體尚溫而不壞。
  張善
  張善字元長,溫甫之長子。幼不茹葷,長好道,遊歷名山大川,二十年方還。即不出戶,深有內養。年八十七歲而終一云八十一。
  張季文
  張季文字仲歸。元長之子。歲以諸階祕線傳度弟子之能修行者,用符水治病立愈。年八十七歲而卒。
  張正隨
  張正隨字寶神,仲歸長子也。為人質直淳朴,不與俗人交,遇諸途,則趨而避之。歲以傳度法信救施貧乏,雖家貧而不顧。年八十七歲而終,追封真靜先生。
  張乾曜
  張乾曜,寶神之長子也。好道,守掌真人之教法《會要》云:大中祥符八年,召信州道士張乾曜,於京師上清宮置壇,傳錄度人。宋仁宗聞其有道,天聖八年五月召赴闕,賜澄素先生之號。上問以飛昇之事,沉吟久之,對曰:此非可以輔政教也。上嘉之。又問幾子,對以長子傳道,次業儒。遂以次子見素為將,作監主簿,見素雖仕,而志尤慕道,以衛尉寺丞休官,隱居鄱陽束湖,至今子孫家焉。
  張嗣宗
  張嗣宗,澄素先生之長子。襲真人之教,傳度秘錄。得吐納之法,年七十容貌如童孩,年八十一歲而卒。封虛白先生。《會要》云:至和三年八月,賜號沖靜先生。
  張象中
  張象中字拱辰,虛白先生之長子。七歲賜紫,承襲。一云年十三,穎慧非常,博通經史,尤有道衛。宋仁宗召見,賜坐,咨問道法甚妙,特賜紫衣,親灑宸翰以鎮福庭,復賜束帛金器。自後朝廷寵責薦至師承襲真人之教,終身不怠。
  張敦復
  張敦復字延之,拱辰長子。少儒服,有聲場屋,後以嫡子承正一二十八世,丕闡祖風,四方宗之。年五十三而卒,追封葆光先生。
  張景端
  張景端字子仁,乃二十四代之後,名迪,第五子也。好道,承襲真人之教。年三十一歲一云五十二歲卒,追封葆真先生。
  張繼先
  張繼先字遵正,乃二十六代之後。宣教郎、臨川知縣,名處仁,字德玄,第二子也。九歲承襲真人之教。宋徽宗崇寧以來,凡四召至闕,賜號虛靜先生,視秩中散大夫。初,神宗以真人印文陽平治都功印凡六字用崑玉刻之,藏於三清儲祥宮法從庫,將以界有道者。至是,以賜繼先。已而進封真人為正一靜應顯佑真君,仍詔有司就國之束建下院以居之,賜額日崇道。又賜縉錢,修龍虎山上清宮,撥步口莊五萬以飯其眾,改賜上清正一宮額,追封其祖及父先生號,度其祖母陳氏、馮氏,妹葆真皆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