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聖人言:
  河曰: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河曰: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其社稷,為一國君主也。○雱曰:垢未若不祥之甚,故但為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明皇曰: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河曰: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有天下。○雱曰:聖人所以能柔弱者,體水以為德也。受垢不祥,其納污受辱之義乎,此可謂智者道爾。
  正言若反。
  明皇曰: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河曰: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雱曰:反於小知之近情,而合於大道之至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
  明皇曰: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欲也。和謂調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日和大怨。○河曰:爨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
  必有餘怨,
  明皇曰:立教化人,不能無迹,斯迹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河曰:任刑者,夫人情必有怨及於良人也。○弼曰: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傷不復,故必有餘怨也。○雱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天下始有怨矣。既不能反常復本,而方乃以聯合歡,則怨必彌起。
  安可以為善?
  明皇曰: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河曰:言一人呼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也。○雱曰:意若為善,而不善之本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
  河曰: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弼曰:左契者,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
  明皇曰: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爾。聖人知立教則必有逵,有述則是餘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欲,不煩誅責,自契無為。○河曰:但刻契之信下,責人以他事也。○雱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無事而右主權,故古者分契之法如此也。聖人執左契不從事於物,而物自來合,吾應其合者爾。所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然則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莊子》曰:以得為在人,以失為在己,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此之謂也。記曰:獻牛馬者操右契,蓋默者并券以進,是知左契乃受責者之所執。《史記》曰:操右券以責事。
  故有德司契,
  河曰: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弼曰: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後責於人也。○雱曰:下從事於物,而應物之合者。
  無德司徹。
  明皇曰:司,主也。徹,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無德之主,則將立法以通於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河曰: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弼曰:徹,司人之過也。○雱曰:徹,通也,物物求通,其塞多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明皇曰: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化淳於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河曰: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者也。○雱曰:唯天無親,但善則與之,明天與聖人同道也。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河曰: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不奢泰。民雖衆,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弼曰: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衆乎,故舉小國而吉也。○雱曰:小制國寡,聚民則淳厚,蓋國大民眾則利害相摩,巧偽日生,觀都邑與聚落之民,質詐殊俗,則其驗也。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明皇曰:什,仵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含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件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河曰:使民各長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徵召,奪民良時也。○弼曰:言使民雖有什伯之一器,而無所用之,
  當何患不足也。
  雱曰:十人所共謂之什器,百人所共謂之百器。清靜之治,務使民各遂其生理,而不妄興作,終無連群聚衆之事,故雖器有什伯而不用也。
  使民重死,
  河曰: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
  而不遠徙。
  明皇曰:少思寡欲,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故不遠遷徙也。○河曰: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弼曰: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路,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雱曰:樂生遂性,故重死安土無求,故不遠徙。無道之世,質薄事多,而利欲勝乎好生,末盛本衰,而貪求在乎分外,故觸刑陷險,如履平地,而車轍足邊交於四方,此亦亂之極也。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河曰:清靜無為,不作煩華,不好出入遊娛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河曰:無怨惡於天下。○雱曰:民自足於性分之內,則無遠遊交戰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