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生常全,既過於厚,則求欲無已,觸刑陷險,視死輕矣。此三者皆以其求,害其所以求,蓋明無為之理。
  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明皇曰:自然之分足則生全,若養過其分則生亡矣。故夫唯無以厚其生為者,是賢於矜貴其生。○河曰: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干於意,財利不入於身,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使,則賢於貴生也。○弼曰: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疑此非老子之所作。○雱曰:厚生必至於輕死,唯無以生為,乃常全矣。貴生者,但賢於輕死,未若無以生為之至也。此篇三事但明其一,則餘二可知也。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
  河曰: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
  河曰: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草木之生也柔脆,
  河曰: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河曰:和氣去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明皇曰: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梁者,喪身失性。○河曰:以其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明皇曰: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河曰: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衆弱為一,強故不勝。○弼曰: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雱曰:善勝者積小不勝以為大勝,今此以強為德,則其事必弱也。
  木強則共。
  明皇曰: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云。○河曰:木強大,枝葉共生其上也。○弼曰:物所加也。○雱曰:伐而共之。
  故堅強居下。
  弼曰:大之本也。
  柔弱處上。
  河曰: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大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弼曰:枝條是也。○雱曰:竊嘗論之:陰陽道也,陰先而陽後,天地物也,天尊而地卑,故語德則柔弱足以勝剛強,計事則剛強足以制柔弱,世之人睹事而不明乎德,故所謂強者常至於與死為徒也。一本作強大處下。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明皇曰: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河曰:天道闇昧,舉物類以為喻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明皇曰: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河曰: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河曰: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也。○雱曰:天道任理,故均。一本補作與。
  人之道則不然,
  河曰:人道則與天道反也。○弼曰: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
  明皇曰:天道平施,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河曰: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雱曰:人道任情,故不均。
  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其唯道乎。
  明皇曰: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乎?獨有道者能爾。○河曰: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雱曰:有道者與天合道。一本云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明皇曰: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河曰:聖人為德施,不恃其報也。
  功成不居。
  明皇曰:推功於物,不處其成。○河曰:功成事就,不處其位。○雱曰:一本居作處字。
  其不欲見賢耶。
  河曰: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名,畏天損有餘也。○雱曰:恃為處功則見賢,見賢則有餘,是招損之道也。一本無邪字。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
  河曰:圓中則圓,方中則方,擁之則止,次之則行。
  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
  河曰: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
  其無以易之也。
  河曰:夫攻堅強無以易於水。○雱曰:水方圓曲直隨物萬變,而初不易已,此所以終能勝物也。夫玉石堅強矣,而持以攻物,有時而碎者,以其可易耳。一本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弱之勝彊,
  河曰:水能滅火,陰能消陽。
  柔能勝剛,
  河曰: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不知,
  河曰:知柔弱者長久,剛強者折傷也。
  而莫之能行。
  明皇曰: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未有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河曰:恥謙卑,好強梁。○雱曰:得一者寡。一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