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
  張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況天之抑高舉下。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無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澹足萬物而不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侍,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為而恃,成而處,則賢見於世。賢見於世,則是以有餘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見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雖和,而內未忘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之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爭也。聖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為常,馳騖於爭奪之場,而不知性之未始少亡也。是以聖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復性。待其妄盡而性復,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不待責之而官服也。然則雖有大怨戀,將涣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則亦勞而無功矣。徹,通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私,惟善人則與之。契之無私,亦猶是也,惟合者則得之矣。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老子生於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為救之。故於其書之終,言其所志,願得小國寡民以試焉,而不可得爾。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民各安其分,則小有村者,不求用於世。什伯之器,則財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事少民朴,雖結繩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內足而外無所慕,故以其所有為美,以其所處為樂,而不復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民物繁夥而不相求,則彼此皆足故也。
  信盲不美章第八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善為主,則不求辦。以辮為主,則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學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3。
  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盡,然後知一之為貴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 爭。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聖人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於終篇復言之。
  道德真經註卷之四竟
  #1與福爭贅:『爭』原作『生』,據寶顏本改。
  #2以勇決:『以』原作『之』,據寶顏本改。
  #3愈多:原本作『與多』,據寶顏本改。
  道德真經註後序眉山蘇轍註
  予年四十有二,謫居筠州。筠雖小州,而多古禪剎,四方遊僧聚焉。有道全者住黃蘗山,南公之孫也,行高而心通,喜從予遊,嘗與予談道。予告之曰:子所談者,予於儒書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予曰:不然,予忝聞道,儒者之所無,何苦#1強以誣之。顧誠有之,而世莫知耳。全曰:#2儒佛之不相通,如胡漢之不相諳也,子亦何由知之?試為我言其略。予曰:孔子之孫子思,子思之書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顧所從言之異耳。全曰:何以言之?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方是時也,孰是汝本來面目?自六祖以來,人以此言悟入者太半矣。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於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之?全驚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後始知儒佛一法也。予笑曰:不然,天下固無二道,而所以治人則異。君臣父子之間,非禮法則亂,知禮法而不知道,則世之俗儒,不足貴也。居山林,木食澗飲,而心存至道,雖為人天師可也,而以之治世則亂。古之聖人,中心行道,而不毀世法,然後可耳。全作禮曰:此至論也。是時予方解老子,每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