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子州支父、王子搜之徒是也。二人者,豈榮其寵累其貴乎。此章言辱自寵生,忘寵則無辱。身為息本,忘身則無患。既忘寵貴之累,則絕驚患之憂,然後貴愛其身,可以寄託天下。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二竟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三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御註:目主視,視以辮物,夷則平而無辮,非視所及,故名曰夷。太易未見氣是已。
  王元澤曰:道至於萬物,平等無有高下之處,非目所視。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視之不見。雖不見也,然能玄能黃,不可名之無色也,曰夷而已。
  聽之不聞名曰希,
  御註:耳主聽,聽以察物,希則概而有聞,非聽所聞,故名曰希。大音希聲是已。
  莊子曰:聽而可聞者,名與聲。道無聲,非耳所聞,故曰希也。雖不聞也,然能宮能商,不可名之無聲,曰希而已。
  搏之不得名曰微。
  御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孰得而搏之。大象無形是已。
  無形曰微。搏,執持也。道無形,故執持不得。雖不得也,然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苦能甘,於無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請,故復混而為一。
  御註:太易未判,孰分高下。大音希聲,孰辮清濁。大象無形,孰為巨細。目無所用其明,耳無所施其聰,形無所竭其力,道之全體於是乎,在窮之不可究,探之不可得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混而為一。雖然既已為一矣,且得無言乎。
  三者謂夷、希、微也。不可致詰者,謂無色無聲無形,口不能言,書不能傳,當受之以靜,求之以神,不可詰問而得之。混,合也。三名合而為一,三者本一體而人之所以求者。或視或聽或搏,故隨事強名耳。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王元澤曰:凡物有質則具陰陽,上皦下昧,理必然也。唯道無物,故混然而成。此言道之定體。莊子曰: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呂吉甫曰:繩繩兮調直而有信。雖有信也,而不可名,故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纂微曰:夫復歸於無物者,非空寂之謂也。謂於無形狀之中,而能造一切形狀,於無物象之中,而能化一切物象,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是即有而無也。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是即無而有也。恍者有之疑於無,惚者無之疑於有,道之為物,非有非無,不可定名,故曰: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御註:其始無首,其卒無尾,故迎之隨之,有不得而見焉。
  蘇子由曰: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王弼曰:古今雖異,其道常存。執之者方能御物。
  呂吉甫曰:無前無後,則不古不今。雖不古不今,而未嘗無古今也。則吾得之以曰用矣。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呂吉甫曰:所謂古者,非異於今也。以知古之所自始也。所謂今者,非異於古也。以知今之所從來也。誠知古之所自始,則知今之所從來矣。始無所自來無所從,所謂無端之紀也。無端之紀,道紀也。道不可執也。得此可以執之,以為德矣。執德之謂紀。
  王元澤曰:推而上之至於無物之初,乃知物無所從來。道之情得矣道之紀,要古今不變者,是莊子所謂無端之紀也。
  李畋曰:此章言妙本應用,何所不無也。若以視聽求之,了勿可得。以皦昧察之,湛勿可分。物象不能名,始終不可睹,其用難測,以御有為。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舒王曰:士者事道之名,始乎為士,則未離乎事道者也。終乎為聖人,則與道為一事,道不足以言之,與道為一則。所謂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已。
  靈仙曰:道無不通名善,事無不達為士。前章執古御今,此則御今引古。
  前章論道之全體,此章言士之體道。微者彰之反也,妙者危之反也。玄則深遠不測,通則變化無窮。古之善為士者,有此道而退藏於密不可測,究孰得而識之哉。故曰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御注: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不可俄而測也。曰圓以覆,曰方以載者,擬諸其容而已。強為之容,豈能真索其至。謂下文也,夫惟道大難識,強為之容而已。
  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
  呂吉甫曰:庖丁解牛,休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則豫若冬涉川者也。豫則圖之於事之始也。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猶若畏四鄰者也。猶則慎之於事之終也。
  豫者圖息於未然,猶者致疑於已是。由膝以上為涉,集眾流為川。涉川者犯難也。冬者至寒之時,徒涉巨川,以見至人不好從事,於務出於不得已,常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