轍迹,
  御注曰:所存者神,所過者化,故無轍迹。
  臣義曰:不行而至者,善行也。道自行於天下,而我無為也,故無轍 迹。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神化不知,何迹之有。
  善言無瑕謫,
  御注曰: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故無瑕謫。言行之大,始於擬議,而終於成變化。惟聖人為能善其言行,而成變化之妙。故行無轍迹之可尋,言無瑕謫之足累。
  臣義曰:不言而喻者,善言也。不言,故無瑕謫。聖人收聰明於旒纊,而寄視聽於天下,恭己南面,而事遂於百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善計不用籌算,
  御注曰:通於一,萬事畢,况非數者乎?故不用籌算,而萬殊之變,若數一二。
  臣義曰:冥於一致,循天之理,彼擾擾萬緒,了然能應,何瑕籌算,計之善也。
  善閉無關槍而不可開,
  御注曰:塗那守神,退藏於密。臣義曰:收視反聽,歸休襲明,神與氣復,氣與道會,善閉於在我者如此。止邪於未然,絕惡於未萌,俾不肖之心,無自而生,善閉於在物者如此。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御注曰:待繩約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則不約而固,孰能解之?
  臣義曰:上以至信結天下,而天下足於信,至於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其孰能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御注曰:善者道之繼,冥於道則無善之可名。善名立則道出而善世。聖人體道,以濟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於人物無棄。然聖人所以愛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樂其性者,非意之也。反一無迹,因其常然而已。世喪道矣,天下舉失其恬淡寂常之性,而日淪於憂息之域,非聖人其孰救之?
  臣義曰:聖人體道無為,以神化天下,本五善以股用,救人於未病,救物於未傷,且不示其救之之迹,而民亦莫知其何力於我,各安其生而已。
  是謂襲明。
  御注曰:襲者不表而出之,襲明則光矣而不耀。
  臣義曰:我不示其所以,而人莫知其然,故襲上之五善,是謂襲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御注曰:資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後知善之為利。
  臣義曰:有善而後見人之不善,故善人為不善人之師。有不善然後見人之善,故不善人為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御注曰: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與不善,彼是兩忘,無容心焉,則何貴愛之有?此聖人所以大同於物。
  臣義曰:善惡明而情偽起,天下始不勝於治,故無貴愛,然後善惡兩忘,彼是一實,而玄德全矣。
  雖智大迷,是為要妙。
  御注曰:道之要妙,不暗衆善,無所用智,七聖皆迷,無所問塗,義協于此
  臣義曰:有知則有物,而不知無物之妙,雖曰智,於道大迷。道妙本此,故謂之要。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卷之四竟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卷之五
  登仕郎臣章安撰義
  道經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御注曰:雄以剛勝物雌柔靜而已。聖人之智知所以勝物矣,而自處於柔靜,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故為天下谿。谿下而流水所赴焉,蓋不用壯而持之以謙,則德與性常合而不離,是謂全德,故曰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兄。氣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嬰兒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臣義曰:雄以陽故動而剛,雌以陰故靜而柔,夫動則嚮於有為,靜則本乎有守。動而不失其靜,故知其雄而動以時也。惟靜可以制動,故其守在雌,而不以剛勝。雌靜而下人故為群動之所歸,如彼谿者,納流資物,不見其乏,德至有常,一而不離,靜之至也,復歸於嬰兒者,德復同於初矣。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御注曰:白以况德之著,黑以况道之復。聖人自昭明德,而默與道會,無有一疵,天下是則是效,樂推而不厭,故為天下式。正而不妄,信如四時,無或差忒,若是者難終難窮,未始有極也。故曰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書》於《洪範》言王道曰歸其有極,老氏言為天下式,曰復歸於無極。極,中也。有極者,德之見於事,以中為至。無極者,德之復於道不可致也。
  臣義曰:白之為色,未受采也,照以天光,昭然而明。黑之為色,不可變也,復乎玄冥,默然而契。故黑在所守,而白不可不知也。知白而守黑,則虛己而不自用其明,致一而有以契乎道。以是為式,久而不差,如彼
  寒暑,天運不武。故復歸於無極,謂之有極,則不離乎中,謂之無極,則無所不至。無所不至,復乎道者然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御注曰:性命之外,無非物也。世之人以得為榮,以失為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