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大,故事無不容也。
  〔疏〕韜,包容也。君子贊人,肆於已前十事,則能包容物務,心性寬大也。
  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疏〕逝,往也。心性寬閑,德澤滂沛,故為常生之所歸往也。
  若然者,藏#3金於山,藏珠於淵,
  〔注〕不貴難得之物。
  〔疏〕若如前行,便是無為,既不羨於榮華,故不貴於寶貨。是以珠生於水,不索故藏之於淵;金出於山,不求故韜之於嶽也。
  不利貨財,
  〔注〕乃能忘我,況貨財乎。
  〔疏〕雖得珠玉,尚不食以資身;常用貨財,豈復將為利也。
  不近貴富;
  〔注〕自來寄耳,心常去之遠也。
  〔疏〕寄去寄來,不哀不樂,故外疏遠乎軒冕,內不近乎富貴也。
  不樂壽,不一及夭:
  〔注〕所謂縣解。
  〔疏〕假令壽年延永,不以為樂,性命夭促,不以為哀。
  不榮通,不醜窮;
  〔注〕忘夭壽於胸中,況窮通之閒哉。
  〔疏〕富貴榮達,不以為榮華;責賤窒塞,不以為醜。辱壽夭嘗#4不以措意,榮辱之情,豈容介懷。
  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
  〔注〕皆委之萬物也。
  〔疏〕光臨宇宙,統御天下,四海珍寶,總繫一人而行不利貨財委之萬國,豈容拘束入己,用為私分也。
  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
  〔注〕忽然不覺榮之在身。
  〔疏〕覆有黔黎;主領天下,而推功於物,忘其富貴,故不以己大而榮顯也。
  顯則明,
  〔注〕不顯則默而止。
  〔疏〕明,彰也。雖坐汾陽,喪其天下,鈴也顯智,,豈日韜光也。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注〕蛻然無所在也。
  〔疏〕忘於物我,故萬物可以為一府;冥於變化,故死生同其形狀。死生無變於己,況窮通夭壽之問乎。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浮乎其清也。
  〔疏〕至理深玄,譬猶淵海,膠然清潔,明燭鬢眉。淵則嘆其居寂#5以深澄,僇則嘆其雖動而怛潔也。本亦作君字者。
  金石不得,無以嗚。
  〔注〕聲由寂彰。
  〔疏〕嗚由寂彰,應由真起也。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嗚。
  〔注〕因以喻體道者物感而後應也。
  〔疏〕考工,擊也。夫金石之內,素蘊官商,若不考擊,終無聲響。亦由至人之心,實懷聖德,物若不感,無由顯應。前託淵水以明至道,此寄金石以顯聖心。
  萬物孰能定之。
  〔注〕應感無方。
  〔疏〕喻彼明鏡,方玆虛谷,物來斯應,應而無心。物既脩短無窮;應亦方圓無定。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
  〔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於事也。
  〔疏〕素,真也。逝,往也。王盛#6不驕不矜,任真而往,既抱朴以清高,故羞通於物務。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注〕本立而知不逆。
  〔疏〕神者,不測之用也。常在理上,往而應物也。不測之神,知通於物,此之妙用,叉資於本。欲示本能起用,用不乖本義也。
  故其德廣,
  〔注〕任素通神,而後彌廣。
  〔疏〕夫清素無為,任真而往,神知通物,而怛立本原,用不乖體,動不傷寂。德行如是,豈不大中之者邪。
  其心之出,有物採之。
  〔注〕物探之而後出耳,非先物而唱也。
  〔疏〕探,求也。夫至聖虛懷,而物我斯應,自非物求聖德,無由顯出聖心。聖心之出,良由物探。欲和#7而不唱,不為物先。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疏〕形者,七尺之身;生者,百齡之命;德者,能澄之智;道者,可通之境也。道能通生萬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鑒照理原,故非德不明。《老經》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
  〔疏〕存,任也。窮,盡也。任形容之妍醜,盡生齡之夭壽,立盛德以匡時,用至道以通物。能如是者,其唯王德乎。
  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注〕忽,勃,皆無心而應之貌。動出無心,故萬物從之,斯蕩蕩矣。故能存形窮生,立德明道而成王德也。
  〔疏〕蕩蕩,寬平之名。忽,勃,無心之貌。物感而動,逗機而出,因循任物,物則從之。猶具眾美,故為王德也。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
  〔疏〕至道深玄,聖心凝寂,非色不可以目視,絕聲不可以耳聽。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注〕若夫視聽而不寄之於寂,則有閤昧而不和也。
  〔疏〕雖復冥冥非色,而能陶甄萬象;乃云寂寂無響,故能諧韻八音。欲明從體起用,功能如是者也。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