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以虛通之理,觀應物之數,而無為因任之君,不用邪僻之言者,故理當於王道。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注〕各當其分,則無為位上,有為位下也。
  〔疏〕夫君道無為,而臣道有事,尊卑勞逸,理固不同。譬如首自居上,足自居下,用道觀察,分義分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注〕官各當其所能治矣。
  〔疏〕夫官有高卑,能有優劣,能受職則物無私得,是故天下之官治也,
  以道汎觀而萬物之應備。
  〔注〕無為也,則天下各以其無為應之。
  〔疏〕夫大道生物,性情不同,率己所以,悉皆備足,或走或飛,咸應其用,不知所以,豈復措心。故以理褊觀,則庶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地者,德也;
  〔注〕萬物莫不皆得,則天地通。
  〔疏〕通,同也。同兩儀之覆載,與天地而俱生者,德也。
  行於萬物者,道也;
  〔注〕道不塞其所由,則萬物自得其行矣。
  〔疏〕至理無塞,恣物往來,同行萬物,故曰道也。
  上治人者,事也;
  〔注〕使人人自得其事。
  〔疏〕雖則治人,因其本性,物各率能,威自稱適,枚事事有宜而天下治也。
  能有所藝者,技也。
  〔注〕技者萬物之不用也。
  〔疏〕率其本性,自有藝能,非假外為,故真技衍也。
  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
  〔注〕夫本末之相兼,猶手臂之相包,故一身和則百節皆適,天道順則本末俱暢。
  〔疏〕兼,帶也,濟也,歸也,夫藝能之技,叉須帶事。不帶於事,技衍何施也。事苟失宜,技#2便無用。雖行於義,不可乖德;雖有此德,理須法道虛通;故曰虛通,終歸自然之衍。斯乃理事相包,用不同耳。是故示本能攝末,自淺之深之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疏〕夫兼天所以無為,兼道所以無欲。故古之帝王養畜拿庶者,何為哉?蓋無欲而蒼生各足,無為而萬物自化也。
  淵靜而百姓定。
  〔疏〕一人垂拱而玄默,百姓則比屋而可封。故《老經》云我好靜而民自正。
  《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
  〔疏〕一,道也。夫事從理生,理叉包事,本能攝末,故知一,萬事畢。語在《西升經》,莊子引以為證。
  無心得而鬼神服。
  〔注〕一無為而韋理都舉。
  〔疏〕夫進混人問之事,心證自然之理,而窮原徹際,妙極重玄者,故在於顯則為人物之所歸,處於幽則為鬼神之所服。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剖心焉。
  〔注〕有心則累其自然,故當劇而去之。
  〔疏〕失子者,老子也。莊生師老君,故曰夫子也。制,去也,灑也。虛通之道,包羅無外,二儀待之以覆載,萬物得之以化生,何莫由斯,最為物本。歎洋洋之美大,以勗當世之君王,可不法道之無,為洗去有心之累者邪。
  無為為之之謂天,
  〔注〕不為此為,而此為自為,乃天道。
  〔疏〕無為為之,率性而動也。天機自張,故謂之天。此不為為也。
  無為言之之謂德,
  〔注〕不為此言,而此言自言,乃真德。
  〔疏〕寂然無說而應答無方,譬縣鏡高堂,物來斯照,語默不殊,故謂之德也。此不言而言者。
  愛人利物之謂仁,
  〔注〕此任其性命之情也。
  〔疏〕慈若雲行,愛如雨施,心無偏執,德澤弘普,惜其性命,故謂之仁也。
  不同同之之謂大,
  〔注〕萬物萬形,各正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
  〔疏〕夫刻雕眾形,而性情各異,率其素分,素合自然,任而不割,故謂之大也。
  行不崖異之謂寬,
  〔注〕玄同彼我,則萬物自容,故有餘。
  〔疏〕夫韜光晦述,而混俗揚波,若樹德不異於人,立行豈殊於物哉。而心無崖際,若萬頃之陂,林藪蒼生,可謂寬容矣。
  有萬不同之謂富。
  〔注〕我無不同,故能獨有斯萬。
  〔疏〕位居九五,威誇萬乘,任庶物之不同,順蒼生之為異,而韋性咸得,故能富有天下也。
  故執德之謂紀,
  〔注〕德者,人之綱。
  〔疏〕能持己有之德行者,可謂韋物之綱紀也。
  德成之謂立,
  〔注〕非德而成者,不可謂立。
  〔疏〕德行既成,方可立功而濟物也。
  循於道之謂備,
  〔注〕夫道非偏物也。
  〔疏〕循,順也。能順於虛通,德行方足。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注〕內自得也。
  〔疏〕挫,屈也。一毀譽,混榮辱,不以世物屈節,其德完全。
  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