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意能詳。試為汝議論陰陽,將擬議大道,雖即仿象,未即是真矣。
  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
  〔注〕言其交也。
  〔疏〕肅肅,陰氣寒也;赫赫,陽氣熱也;近陰中之陽,陽中之陰,言其交泰也。
  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
  〔注〕莫見為紀之形,明其自爾#8。
  〔疏〕陽氣下際,陰氣上昇,二氣交通,遂成和合,因此和氣而物生焉。沐復四叔炎凍,紀綱庶物,而各自化,故莫見綱紀之形。
  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
  〔注〕未嘗守故。
  〔疏〕陰消陽息,夏滿冬虛,夜晦晝明,日遷月徙,新新不生#9,故日#10有所為也。
  而莫見其功。
  〔注〕自爾故無功。
  〔疏〕玄功冥濟,故莫見為之者也。
  生有所乎萌,
  〔注〕萌於未#11聚也。
  〔疏〕萌於無物。
  死有所乎歸,
  〔注〕歸於散也。
  〔疏〕歸於未生。
  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
  〔注〕所謂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疏〕死生終始,反覆往來,既無端緒,誰知窮極。故至人體達,任其變也。
  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疏〕若非是虛通生化之道,誰為萬物之宗本乎。夫物云云,鈴資於道也。
  孔子曰:話問遊是。
  〔疏〕請問:道心是道,其衍如何?必得遊是,復有何功力也?
  老聘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注〕至美無美,至樂無樂故也。
  〔疏〕夫證於玄道,美而歡暢,既得無美之美而遊心無樂之樂者,可謂至極之人也。
  孔子曰:願聞其方。
  〔疏〕方,猶道也。請說至美至樂之道。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
  〔注〕死生亦小變也。
  〔疏〕疾,息也。易,移也。夫食草之獸,不息移易藪澤;水生之蟲,不息改易池沼;但有草有水,則不失大常,從束從西,蓋小變耳。亦猶人處於大道之中,隨變任化,未始非我,此則不失大常,生死之變,蓋亦小耳。
  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注〕知其小變而不失大常故#12。
  〔疏〕喜順,怒逆,樂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而死生無變於己,喜怒豈入於懷中也。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又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萬物,其體不二,達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體將為塵垢;死生虛幻,終始均晝夜。死生不能滑亂,而況得喪禍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懷也。
  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
  〔注〕知身之貴於隸,故棄之若遺土耳。苟知死生之變所在皆我,則貴者常在也。
  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
  〔注〕所貴者我也,而我與變俱,故無失也。
  〔疏〕夫合棄僕隸,事等泥塗,故知貴在於我,不在外物,我將變俱,故無所喪也。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注〕所謂縣解。
  〔疏〕夫世物遷流,未嘗有極,而隨變任化,誰復累心。唯當脩道達人,方能解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脩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疏〕配,合也。脫,免也。老子德合二儀,明齊三景,故應忘言歸理,聖智自然。今乃盛談至言以脩心衛,然則古之君子,誰能遣於言說而免於脩為者乎。
  老聘曰:不然。夫水之於洵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脩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注〕不脩不為而自得也。
  〔疏〕詢,水也#13澄湛也。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潤,非由脩學。至人玄德,其義亦然,端拱巖廊而物不能離,澤被韋品,日用不知。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脩為?自然而已矣。
  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釀雞與。
  〔注〕醴雞者,套中之蠟蝶。
  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注〕此吾全於老恥,猶套中之與天地矣。
  〔疏〕醯雞,醋套中之蠟蠔,每遭物蓋磨頭,故不見二儀也。亦猶仲尼遭聖邊蔽履,不見事理,若無老子為發覆蓋,則終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虛通之妙道也。
  莊子見魯哀公。一展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疏〕方,衍也一莊子是六國時人,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去魯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言見魯哀公者,蓋寓言耳。然魯則是周公之後,應是衣冠之國。又孔子生於魯,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門徒三千,服膺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