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者未知其人而為其所惑也。有土者,有國也,指當時諸侯而言也。此意分明是譏當時歷聘遊說之士。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夫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之謂至貴。
  物物者,有心有迹也。不物者,無為而為,自然而然也。無為則無所不為,故曰不物故能物物。若知物物之物,則豈特治天下而已,故曰出入六合,遊乎九州。言道超乎萬物之表也,操縱闔闢於造化之間而與天為一,非人可得而二之,故曰獨往獨來,是謂獨有。如此則至貴矣。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處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伏#3之撓撓以遊無端,出入無旁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
  乎大同,大同而無己,無已惡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
  大人,至人也,即獨有之人也。形必有影,聲必有響,自然而然也。有問於我則盡吾之所懷而應之,以此對乎天下,是以一身而獨當天下之大也。我為主,配為賓,無響無聲無臬也。無方,無迹也。撓撓,羣動不已之貌。適,往也,挈,提也。汝指舉世之人也。復,歸也,挈舉世之人而往歸之於撓撓之中,言雖出世而不外於世間者,是出世世間非二法也。無端,無始也,無旁,四面皆無極也。出入而遊乎其間,日日如是,不見其所終,安知其所始,故曰與日無始。以形軀而論贊之,合乎天地之間,皆同此身也,故曰合乎大同。頌,贊也。我身既與萬物皆同,則不得而自私,是無已矣。既已無己則何者為有,即龐居士所謂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也。昔之君子,但見其有;與天地為友者,方見其無。其曰昔之君子者,自堯舜而下皆在其中。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觀此一段,莊子依舊是理會事底人,非止談說虛無而已。伊川言釋氏有上達而無下學,此語極好。但如此數語中,又有近於下學處,又有精麤不相離之意。以道為貴則物為賤矣;人豈能遺物哉。故曰: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任,用也。以道為尊則在人者卑矣,然豈能離人而獨立哉。故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因,相依也。匿,隱也。晦,昧也。明白者,道也。以事對道,事則晦昧矣,然豈能盡遺世事哉。故曰: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道者,精也,法者,麤也。法豈能盡棄哉。故曰:麤而不可不陳者,法也。言義則去道遠矣,而義豈可去哉。故曰: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道無親疏,仁則有愛,雖非至道,而豈能遺仁哉,必推廣之。故曰: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禮有節文似於強世而不可不為,故曰: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豈一日一人之力可為。故曰:積德,人所同得也。雖與世和同而有當自立處,豈得與人同。故曰: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中,和同也。一於自然者,道也。然而有當變易處,豈容執一而不變,故曰: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不可知之謂神,天之所為皆不可知,人事不可以不盡,豈可盡委之不可知哉。故曰: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讓,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不助者,不容力也。在於人者不容不為,而以道眼觀之,則雖為之而不容力,故曰觀於天而不助。此助字與助長字同。不累者,不累積以高也。累積以為高,則是容心不自然矣。累音壘。不謀者,無計度之心也。不恃者,不自以為恩也。會,聚也。積,不化也,不積則化矣。薄,逼也,近也。所行雖近義而不自以為有,曰集義則不化矣。不諱者,不拘忌也。應,應接也。拘於禮文則有所諱避,可行則行,隨事而應接之,故曰應於禮而不諱。讓,退縮之意也。接事之間,直情徑行,無所退縮,故曰接於事而不讓。以法齊物,雖紛雜之中而有簡直之意,故曰不亂。民雖可恃而不輕。我以倚重之物雖可因,而不去本以就末。斡轉從上數句到此已,盡卻又提起一物字,曰物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此物字即是精者為道,粗者為物,事事物物皆在其中矣。若以道心觀之,皆不足為。然而有不可以不為,此便是人心處。觀此一句,則莊子豈不知精粗為一之理者。又曰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言世間之事雖不可不為,而必知自然之理則可,不明於天理之自然,則在我之德不純一矣。不通於道即不明於天也。無自不可者,言無往而不窒礙也。上言不明於天,不通於道,到此結處又曰不明於道,則知不明於天、不通於道兩句,只是一意。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