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壯與天地同,所存雖自以為雄高,而實無學術。
  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弱於德,強於物,其塗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猒,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19也。悲夫。
  倚人者,畸異之人也。南方有一獨高之人曰黃繚,見惠子而問天何以不墜,地何以不陷,風雨雷霆誰實為之,此皆造物之妙,豈可容言。惠子亦不辭讓而應,客亦不經思慮率然而對,且徧為萬端之說。萬物,萬端也。說既多而猶以為少,增益以怪誕之論#20,但以反異於人為其能,欲以口舌勝人,自為名譽,是以與世皆不和。不適,不相得也。在內本無所得,故曰弱於德。徒然強辯於外,故曰強於物。隩者,幽暗也。言其所行之塗,不明白正大而幽僻也。以天地之道而視惠施所能,猶蚊虻然。以此而為人物於世,亦何甩乎,故曰何庸。充,足也。若但以一人之私見而自足猶可,若以此為勝於貴道者,則殆矣。愈,勝也。幾,殆也。不能自寧,不自安分也。散於萬物者,謂散求萬物之理,以遷就其說而無所厭足,終於不知道,而僅以辯得名。卒,終也。惠施亦為有才者,但放蕩而無所得,逐於外物而不知反,是可惜也。駘,放也。響出於聲,聲本響末也,窮響於聲,不知本也。影出於形,形本也,影末也,欲息其影,不知形止,則影止乃與形共走,亦不知本之喻也。此篇莊子之終也,卻以惠子結末,雖以其不豫聞道之列,亦以辯者之言,固皆以無為有,而其語亦自奇特,故以真之篇末。蓋者書雖與作文異,亦自有體製,起頭結尾皆是其用意處,如春秋之絕筆,獲麟,如中庸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此書內篇之渾沌七竅,皆是一箇體製,不可不知也。諸家經解言文法者,理或未通;精於理者,於文或略。所以讀得#21不精神,解得無滋味。獨艾軒先生道既高而文尤精妙,所以六經之說特出千古。所恨網山樂軒之後,其學既不傳,今人無有知之者矣。
  南華真經口義卷之三十二竟
  #1鳥:明本作『惡』。
  #2數度:明本作『歷數』。
  #3字:明本作『事』。
  #4裘:明本作『喪』。
  #5掘:明本作『握』。
  #6音:明本作『者』。
  #7皆:明本『無』。
  #8聚:明本作『見』。
  #9 一:原作『物』,據明本改。
  #10不:明本作『無』。
  #11世:明本作『庶』。
  #12快:明本作『力』。
  #13物:明本作『見』。
  #14世:明本作『世俗』。
  #15末:原作『未』,據明本改。
  #16卑:明本作『畢』。
  #17目:明本作『見者』 。
  #18離:明本作『雖』。
  #19走:明本作『爭』。
  #20論:明本作『說論』。
  #21得:明本作『書』。
  南華真經口義後序
  南華一書,今古之奇筆也。然尊之者或流於清虛,譏之者或疑其怪誕,雖文字之妙不容泯沒,而箋得不明,為書之累久矣。余少侍樂軒陳先生,聞其緒餘之論,頗知好之而未能盡通其章句。其後與竹溪共遊而學,時取而共讀之,喜其剖析之明,而離合不常所聞,無幾然而好之,益甚矣。既成進士南歸,閑居之日久,遂得究力於諸經,其於此書也愈讀愈好,而愈疑之。蓋此書之所以難通者,字義多異於吾書,言論或違於先聖,旨趣之不可詰如憑虛捕象同而赤手搏蛟螭,會歸之不可定,如窮三江而昧支流,九河而迷故道。每一開卷,未嘗不躍然以喜,亦未嘗不惕然以惑。戊午,訪竹溪於溪上,因語而及,溪忽謂我曰:余嘗欲為南華老仙洗去郭向之陋,而逐食轉移,未有閉戶著書之日,憂患廢退以來,遂以此紆憂而娛老,今書幸成矣。余喜而就求之,歸而亟讀之,則見其條分而縷析,支斷而節解,章無虛句,句無虛字,縱橫捭闔,鼓舞變化,若無津涯。而字字句句,各有著落,恍然如醒得醒,如縶得釋。然後知其自立於一家,而不可拘以字義,雖縱懷於幽眇而不遺於世事,非不知聖賢之可尊而恥於尚同,非不知詭譎之為過而主於抗俗,今人古人信誦雖異,要皆徒窺其藩而未逮其奧也。朅來試邑,雖簿書填委,日力窘束,而清旦之初,吏圍未合,必張燈諷誦之,或竟一篇,或終一卷,手舞足蹈,如見其人。於是作而言曰:南華之書,斯世所不可無;竹溪之解,亦南華所不可無者也。蓋竹溪之學,得於樂軒,樂軒得之網山,網山得之老艾,歷三世之傳而無旁出者。竹溪既盡其師之傳,又蒐獵釋老諸書於六經子史之外,故能究此老之隱微,盡此老之機解,使南華而可作,必以竹溪為知我者也。讀此書者,今可以無憾矣。吾邑雖陋,以其好之篤,又欲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