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卿大夫以室老士为贵臣,未赐官则不得臣其士也
  明非但诸侯得有其臣,卿大夫既赐官,亦得臣其室老士。
  祖庙未毁,教于公宫。
  女子许嫁,教之三月。
  则知诸侯于有服族人亦引而亲之,如家人焉。
  女子既然,则男子可知。诸侯绝期,而云有服者,以士礼推之,五世内服属也。
  “下而饮”者,不胜者自下堂而受饮也。其争也,争为谦让而已。
  自安于不能,让道也。
  君子之射,以中为胜,不必以贯革为胜。侯以布,鹄以革,其不贯革而坠于地者,中鹄为可知矣。
  鹄,栖皮于布,侯之中也。布易贯,革难贯,至革而坠,中可知矣。
  此“为力不同科”之一也。
  有力则贯,无力则否,先王因材取人而不求备,于《射礼》见其一。
  “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伤,哭也。
  畏、厌、溺可伤尤甚,故特致哀死者,
  畏,兵死;厌,木石厌死;溺,没水死。
  不吊生者以异之。
  虽知生亦不吊,盖哀致于死者,则不暇及于生者。而致其亲之死于畏、厌、溺,则不孝慈矣,虽与相知,绝之可也。为君父战而死者,非畏也,不在不吊之科。
  且“如何不淑”之词,无所施焉。
  有故而死,无容问之。此旧注文,申释之以明情与文之必称。
  “博依善依”,永而歌乐之也;
  习其音调也。
  “杂服”,杂习于制数服近之文也。
  近,犹习也。音调文仪,非礼乐之至,然器由道设,舍器而无以见道。
  《春秋》大要,天子之事也。
  大要,谓褒贬寓刑赏之权。
  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胡氏之说备矣。
  “苗而不秀者”与下“不足畏也”为一说。
  一说,犹言一章。
张子正蒙注卷八终

张子正蒙注卷九
乾称篇上
  此篇张子书于四牖示学者,题曰订顽;伊川程子以启争为疑,改曰西铭。龟山杨氏疑其有体无用,近于墨氏,程子为辨明其理一分殊之义,论之详矣。抑考君子之道,自汉以后,皆涉猎故迹,而不知圣学为人道之本。然濂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一之原,所以明夫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实,而以其神化之粹精为性,乃以为日用事物当然之理,无非阴阳变化自然之秩叙,有不可违。然所疑者,自太极分为两仪,运为五行,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皆乾、坤之大德,资生资始;则人皆天地之生,而父母特其所禅之几。则人可以不父其父而父天,不母其母而母地,与《六经》《语》《孟》之言相为蹠盭,而与释氏真如缘起之说虽异而同。则濂溪之旨,必有为推本天亲合一者,而后可以合乎人心、顺乎天理而无敝;故张子此篇不容不作,而程子一本之说,诚得其立言之奥而释学者之疑。窃尝沉潜体玩而见其立义之精。其曰“乾称父,坤称母”,初不曰“天吾父,地吾母”也。从其大者而言之,则乾坤为父母,人物之胥生,生于天地之德也固然矣;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之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惟生我者其德统天以流形,故称之曰父,惟成我者其德顺天而厚载,故称之曰母。故《书》曰“唯天地万物父母”,统万物而言之也;《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德者,健顺之德,则就人之生而切言之也。尽敬以事父,则可以事天者在是;尽爱以事母,则可以事地者在是;守身以事亲,则所以存心养性而事天者在是;推仁孝而有兄弟之恩、夫妇之义、君臣之道、朋友之交,则所以体天地而仁民爱物者在是。人之与天,理气一也;而继之以善,成之以性者,父母之生我,使我有形色以具天性者也。理在气之中,而气为父母之所自分,则即父母而溯之,其德通于天地也,无有间矣。若舍父母而亲天地,虽极其心以扩大而企及之,而非有恻怛不容已之心动于所不可昧。是故于父而知乾元之大也,于母而知坤元之至也,此其诚之必几,禽兽且有觉焉,而况于人乎!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之谓也;又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谁继天而善吾生?谁成我而使有性?则父母之谓矣。继之成之,即一阴一阳之道,则父母之外,天地之高明博厚,非可躐等而与之亲,而父之为乾、母之为坤,不能离此以求天地之德,亦照然矣。张子此篇,补天人相继之理,以孝道尽穷神知化之致,使学者不舍闺庭之爱敬,而尽致中和以位天地、育万物之大用,诚本理之至一者以立言,而辟佛、老之邪迷,挽人心之横流,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惜乎程、朱二子引而不发,未能洞示来兹也!此篇朱子摘出别行,而张子门人原合于全书,今仍附之篇中,以明张子学之全体。
  乾称父,坤称母;
  谓之父母者,亦名也;其心之心不忍忘,必不敢背者,所以生名之实也。惟乾之健,故不敢背,惟坤之顺,故不忍忘,而推致其极,察乎天地,切求之近以念吾之所生成,则太和絪緼,中含健顺之化,诚然而不可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