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调,故杀声用六字也。某宫调则杀声用某字以纪之,非宫调别无可辨,徒恃此而辨也。
  蔡季通因杀声,乃撰为起调/毕曲之说,谓六十调之辨,全系乎此。谬矣!
  又,宫即调也;(宫/商/角/羽,皆属四声调之一。)《琵琶录》作于唐时,《乐髓新经》作于宋时,“正宫”下皆有“调”字,亦不始于沈(Z)宁庵(1533─1610)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
  四十大曲,
  (校:原引作四十六曲”双行小字,据王国维<唐宋大曲考>改。下同。)
  正宫曲三:<梁州>、<赢州>、<齐天乐>,
  队舞大曲十八,正宫曲一:<平戎破阵乐>,
  曲破二十九,正宫曲一:<宴钧台>,
  小曲二百七十,正宫四十:<一阳生>、<玉窗寒>、<念边戍>、<玉如意>、<琼树枝>、、<塞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流霞>;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正宫曲二:<倾杯乐>、<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正宫曲一:<梁州>。
  
  [案,柳永《乐章集》,正宫有<黄莺儿>、<斗百花>(亦名<夏州>)、<玉女摇仙佩>、<雪梅香>、<尾犯>、<甘草子>六曲。
  张先《子野集》,正宫有<醉垂鞭>一曲。
  韩玉<东浦词>,有正宫曲<秋江>一曲。
  姜夔《白石集》,有正宫<齐天乐>一曲。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有正黄宫<福寿永康宁>、(玉轴琵琶独弹。)<庆寿新>(v栗起。)二曲。“正黄宫”当即正宫也。)
  
  金院本,正宫十四曲:<文序子>、<文序子缠>、<甘草子>、<甘草子缠令>、<梁州三台>、<梁州缠令>、<梁州令断送>、<三台>、<虞美人缠>、<应天长>、<万金台>、<脱布衫>>、赚、尾。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二十五章:
  <端正好>、<滚绣球>(亦作子母调)、<倘秀才>(亦作子母调)、<灵寿杖>(即<呆骨朵>)、<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即<村里秀才>)、<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货郎儿>(入南吕调转)、<蛮姑儿>、<穷河西>、<芙蓉花>、<菩萨蛮>、<黑漆弩>(即<学士吟>、<鹦鹉曲>)、<月照庭>、<六么遍>(即<柳梢青>)、<甘草子>、<三煞>、<啄木儿煞>(亦入中吕)、<煞尾>。
  
  [案:元陶九成《辍耕录》,正宫亦二十五章,调名与此间有不同。
  又明臧懋循《元曲选》载陶九成《论曲》,正宫作五十四章。存此备考。
  至于明人所撰之谱,多不可据,故不录。)
  高宫
  
  《琵琶录》:宫七调,第二运高宫调。
  (以大吕为杀声的大石调,何以是《琵琶录》宫声的第二运呢?因为《琵琶录》无论七宫/七羽/七商,皆以杀声为黄钟(唐则为太簇)的调为第一运。)
  
  《宋史律历志》:大吕之宫(为大吉、)为高宫。
  
  《补笔谈》:下四字配大吕。
  又:大吕(之)宫今为高宫:杀声用(下)四(大吕)字。
  又:高宫用九声,下五、下凡、(下)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七商之高大石调、七羽之高盘涉调,同(均)。)
  
  《碧鸡漫志》:大吕(之)宫俗呼高宫。
  
  《词源》:大吕宫俗名高宫。
   [案:七宫之第二运,即案琵琶大弦之第二声也。
  黄钟一均(?七宫?),既实用太簇(一) (否!当是宋制比唐制高二律!)、夹钟(二)、仲吕(三)、林钟(四)、南吕(五)、无射(六)、黄钟(七)之七律(此七律实属夹钟均,唐以夹钟为律本,宋制高二律,故改以大吕为律本。)则此调居第二,名为大吕,实应夹钟,故不曰大吕宫,而曰高宫也。(宋之大吕等于唐之夹钟。)
  高宫即琵琶之四字调,故杀声用(下)四字也。此调较正宫高一律,故谓之高宫。)
  
  《宋史乐志》:
  曲破 二十九,高宫曲一:<静三边>。
  小曲二百七十,高宫曲九:<嘉顺成>、<安边塞>>、<猎骑还>、<游兔园>、<锦步帐>、<博山炉>、<寒杯>、<雪(云)纷纷>、<待春来>。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高宫曲一:<倾杯乐>。
  
  [案:高宫,宋教坊队舞、云韶部及太宗所制新奏皆不用。
  而《碧鸡漫志》云“<凉州>有高宫”,
  又云“<念奴娇>又转入高宫。”、(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有高宫<惜春>(方响独打)、<缠令神曲>(筝琶风方响合)二曲。
  姜白石<大乐议>亦云:“阙大吕之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