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律,更造乐器。”
  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先遭梁、陈有亡乱,而所存盖鲜。
  隋室以来,日益沦缺。大唐武太后之时,犹六十三曲。
  今其辞存者有:<白雪>、<公莫>、<巴渝>、<明君>、<明之君>、<铎舞>、<白鸠>、<白>、<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歌>、<团扇歌>、<懊侬>、<长史变>、<督护歌>、<读曲歌>、<乌夜啼>、<石城>、<莫愁>、<襄阳>、<栖鸟夜飞>、<估客>、<杨叛>、<雅歌>、<骁壶>、<常林欢>、<三洲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泛龙舟>等,共三十二曲;
  <明之君>、<雅歌>各二首,
  <四时歌>四首,
  合三十七曲,
  又七曲有声无辞;<上林>、<凤曲>、<平调>、<清调>、<瑟调>、<平折>、<吟啸>等,通前为四十四曲存焉。
  沈约《宋书》恶江左诸曲哇淫,至今其声调犹然。观其政已乱,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从容雅缓,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则-莫与为比。
  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一弦琴一、瑟一、秦琵 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一、歌二。
  自长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能合于管弦者,唯<明君>、<杨叛>、<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共八曲。
  旧乐章多或数百言,时<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传二十六言,就中讹失,与吴音转运,以为宜取吴人,使之传习。
  开元中,有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声调以失,云学于俞才生――江都人也。
  自郎子亡后,清乐之歌阙焉。又阙清乐,唯雅乐一曲,辞典而音雅,阅旧记,其辞信典。
  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五弄>调,谓之“九弄”。雅声独存,非朝廷郊庙所用,故不载。”([4][80])
  
  又云:
  “燕乐,(唐高祖/李渊)武德(618年)初未暇改作,每燕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5][81])
  至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宴百僚,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乐付太常,至是增为十部伎,其后分为立、坐二部。
  [立部使有八部:
  一安国,后周平齐所作,周代谓之<城舞>
  二<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
  三<破阵乐>;
  四<庆善乐>;
  五<大定乐>,亦谓之<八弦同轨乐>,高宗平辽时作也;
  六<上元乐>,高宗所造;
  七<圣寿乐>,武太后所作;
  八<光圣乐>,高宗所造。
  
  坐部使有六部:
  一燕乐,张文收所作,又分为四部―─有<景云>、<庆善>、<破阵>、<承天>等;
  二<长寿乐>,武太后长寿年所作;
  三<天授乐>,武太后天授年所作;
  四<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造;
  五<龙池乐>,玄宗所作;
  六<破阵乐>,玄宗所作,生于立部伎也。]
  贞观中,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今元会第一奏者是。]
  乐用玉盘一架、大方响一架、笛笙一、筑一、
  卧箜篌一、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
  吹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筚篥一,小筚篥一、大箫一、小箫一、
  正铜钹一、和铜钱一、
  长笛一、尺八一、短笛一、
  揩鼓一、连鼓一、桃鼓二、桴鼓二、
  歌二。
  按,此乐唯<景云舞>近存,余并亡。([6][82])
  
  《梦溪笔谈》: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
  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又云:
  “古乐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瑟)调也”。([7][83])
  
  《姜白石集侧商调序》云:
  “琴七弦散声具宫、商、角、征、羽者为正弄,慢角、清商、宫调、慢宫、黄钟调是也;
  加变宫、变征为散声者,曰侧弄,侧楚、侧蜀、侧商是也。
  侧商之调久亡,唐人诗云,“侧商调里唱<伊州>”。予以此语寻之,<伊州>大石调,黄钟律法之商,乃以慢角转弦,取变宫、变征散声,此调甚流美也。盖慢角乃黄钟之正,侧商乃黄钟之侧。它言侧者用此,然非三代之声,乃汉燕乐尔”。
  
  [案:今字谱之一字,即变宫声也,宋人以夹钟、姑洗二律配之,非也。字谱之凡字,即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