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枳壳

内容:开宝首云风痹淋痹。下云大胁风。纲目诸刻皆同。惟汤液本作风痒麻痹。下作大肠风
。盖以枳壳胜湿化痰。疏泄肺与大肠之气也。解要因之。愚意当是风痹淋闭。大胁痛。原误
二字。故不可解。淋闭多郁热。胁痛多气逆。淋闭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壳主高主气。用
以理上。患自除矣。气逆刺痛。亦皆近上。胁言大者。别于下之季胁也。散留结乃统言。胸
膈痰滞其一耳。盖用实治下主血。用壳治高主气。洁古东垣皆如此。非臆说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竹叶

内容:竹类极繁。本草陶苏二家云。入药宜 竹淡竹。又谓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六地
多竹。此所指似俗呼水黄连者。余庭前旧植数十竿。邻近每采用。今医家好言淡竹叶。伧父
谬以鸭跖草当之。本草草部另载淡竹叶云。苗高数寸。似竹米落地所生。甘寒无毒。叶去烦
热。利小便清心。今六之西山有一种草。高不盈尺。茎中空有节。叶亦全肖竹而稍薄。生丛
棘间。凌冬不凋。仅一痘医识之云。其师江右人也。指授此为真淡竹。用之已数十年。尝贻
余合他药浸酒。未知是否。汤液本草。竹淡竹俱载木部。于淡竹引日华子并用根茎。所主痰
热惊痫等症也。按诗绿竹。郑笺绿为王刍。竹为篇竹。郭璞云。篇亦作扁。似小藜。陆玑云
。绿竹乃一草。高数尺。可磨治器物。俗呼木贼。以上皆指草。惟班彪志云。淇园殷纣竹箭
园也。朱子云。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此则实指今竹。盖竹即多种难辨。又有草木混之。故
迄无定论。记此质诸博雅君子。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莲子

内容:称石莲子。以秋深沉水。坚黑如石得名。纲目载别有石莲子。状如土石而味苦。不知
何物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大枣

内容:即北地晒干赤枣。肉浓多脂。宜用入药。其蒸熟色黑。是为胶枣。亦有用者。至南枣
以糖蜜拌蒸。更甘而润。食多损脾动湿热。未堪用也。枣仁陈久者弥良。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龙眼

内容:本草主治云。安志厌食。厌平声。饱也。纲目称其开胃益脾。补虚长智。即安志厌食
之谓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杏仁

内容:纲目云。气温味甘苦冷利。冷利者其性也。凡用。汤浸去皮尖。麸炒黄。然治风寒肺
病。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若润燥活血。则宜汤浸去皮
尖炒黄用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铁衣

内容:本经名铁落。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疥气在皮肤中。痂说文训干疡。疥有甲。故曰
疥。皆外干燥。邪郁皮肤。痛痒不可耐。金以制木。木平则邪热自清。故主之。千金方用治
小儿丹毒。亦此意也。煎汁服。亦治水肿。盖借铁气以制肝木。使不能克土。土不受邪。水
自消矣。愈后仍断盐。以盐性濡润。恐致复病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芒硝

内容:纲目依本经。朴硝硝石并列。而以芒硝属硝石。谓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
别。朴硝即水硝。经煎炼。有细芒者为芒硝。如马牙者为牙硝。气寒而味咸。硝石即火硝。
经煎炼。亦有芒牙二种。气大温而味辛苦。自唐宋以来。所用芒硝牙硝。皆水硝也。信然。
则气温味辛之火硝。既不复用。不必以性寒常用之芒硝另属硝石。且称硝石为火硝矣。汤液
本草载朴硝盆硝硝石。于朴硝称气温。盆硝硝石称气寒。又云。硝石者其总名。不经火者为

硝朴硝。经火者为盆硝苦硝。其余诸家。皆称朴芒一物。而有精粗之别。固是。但今药肆朴
硝。一名皮硝。工以治皮。炼净则名芒硝。并入药用。正是水硝。产河南睢州。其火硝得火
即然。一名焰硝。产寿春。今禁私贩。重火器也。至本经硝石。气味主治。与朴硝无大异。
正苏颂所称。又有生硝。亦出蜀地。不因煮炼。类朴硝而小坚。则硝石殆自然铜之比。未易
多致。且既有芒硝可用。亦不更求耳。纲目辨论纷纭。惜未尽一。宋惠民和剂。有碧雪方。
治诸热病。内朴硝芒硝马牙硝硝石并用。皆水硝也。业歧黄者。于此等处。亦宜研窍。未容
姑置。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代赭石

内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