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研末。真金汤下。治小儿惊症。纲目载一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将危。有
名医曰。慢惊也。宜治肝。水飞代赭石末。每用半钱。冬瓜仁煎汤调下。果愈。考冬瓜仁研
末服。补肝明目。故用煎汤。此更简易。附记便用。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粳米

内容:粳同 。稻粘者为糯。不粘者粳。入药。晚粳良。其早熟者为 。纲目另列。云气温
。主温中除湿。先秋登场。江淮间于糯之外。统名为 。不复称粳。于此种早 。谓之白稻
。以其米色独白。本草列稻粳 三种。稻即糯。盖专称糯为稻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神曲

内容:红曲 神曲出药性本草。用白面合药汁。取配六神。于诸神聚会日作之。故名红曲。
出丹溪补遗。用粳米造。以入酢醢。鲜红可爱。二曲制法。俱载纲目。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生姜

内容:旧附干姜下。纲目始分出另列。且云。食姜久。积热患目。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痈
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是皆昔人所未及。所谓好而知其恶者此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干姜

内容:造法。以老姜水浸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皮净。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
日乃成。以白净结实者为良。又名白姜。纲目言孕妇不可食。恐使胎内消。以其性热而辛散
也。入药宜炮黑。本经云。生者尤良。盖指上文湿痢诸病。东垣云。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
则除胃冷而守中是也。六地产姜。药肆所货。或连皮略晒。尚带泥沙。正纲目生姜后附载干
生姜者。汤液本草于生姜称气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谓姜屑比之干姜则不热。比之生姜则
不湿。姜屑即干生姜也。于干姜称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中之阳也。姜附四逆理中等汤
用之。则不独生姜干姜有别。即干姜干生姜。未可概施明矣。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白胶

内容:即鹿角胶。药性本草谓白胶一名黄明胶。非是。黄明胶乃牛皮胶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阿胶

内容:一名传致胶。本经阿胶。煮牛皮为之。今世惟重乌驴皮。疗风胜诸胶。必用乌者。取
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贵阿井者。以济水所注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

糯米粉炒成珠用。然真者难得。或依法汲咸苦井水。自造用可也。并造白胶法。俱详纲目。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石蜜

内容:即蜂蜜。以生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今用河南白蜜。盖采梨花酿成。殊胜他产。纲
目果部别载石蜜。即今冰糖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紫河车

内容:古之本草。不分部类。于人仅用发皮。海藏汤液。旁附人尿。亦不立人部。盖药本
人胞。重在人也。用之及人。且列人部。失则已甚。人胞创自陈氏拾遗。纲目虽收而未以为

。引崔行功只言治人之虚失痨瘵偶用之。崔行功云。炮炙入药。令儿惨夭。于心何忍。濒湖
又言吴燮山大造丸用此。然诸药皆平补。内即无人胞。亦可服饵。今吴门郭氏论此方。谓如

虚精涸。水不制火。发为咳嗽吐血。骨蒸盗汗等症。属阳盛阴虚。服此耗将竭之阴。为患非
细。夫病未甚不必服。病既甚又不宜服。则后之纂述者于此药此方俱逸之可也。



<目录>附余\考证

<篇名>附考

内容:药性本草 宋掌禹锡谓药性论四卷。多与本草戾。未知何人撰。纲目云。即药性本草。
甄权
着也。甄权当唐太宗时。年一百二岁。帝临访药性。因上此书。按唐书权本传。贞观中权已
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经针方明
堂等图。传于时。其弟立言亦精医。艺文志载甄权脉经一卷。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明堂
人形图一卷。甄立言本草音义七卷。又本草药性三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则药性属立言。
然多一卷。恐并非立言本。纲目实指甄权。未稳。不若但称药性本草也。
卷帙次第 古本但列上中下三品。不分部类。自后各家编次不同。纲目先水火土金石。
解要
曰草。曰木曰苞。木。曰金石。曰人。曰兽。曰鱼虫。曰果。曰菜谷。今改编先草木。药之
本也。次竹。竹说文以草名之。其实非草非木。自为一种。解要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