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灭后。光辉佛日。
再转法轮。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师矣。藏进趣无成。周旋寡况。仰念兹典。愧荷
先师。随分受持。不能舍离。希凭此业。用结来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
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近因胜诠法师抄写。还乡传
之彼士。请上人详检臧否。幸示箴诲。伏愿当当来世。舍身受身。相与同于卢舍
那。听受如此。无尽妙法。修行如此。无量普贤愿行。傥余恶业。一朝颠坠。伏
希上人不遗宿昔。在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次。时访存没。不具(文载大文类)
湘乃令十刹传教。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毗摩罗伽耶之海印。毗瑟之玉泉。金井之
梵鱼。南岳华严寺等是也。又着法界图书印并略疏。括尽一乘枢要。千载龟镜。
竞所珍佩。余无撰述。尝鼎味一脔足矣图成总章元年戊辰。是年俨亦归寂。如孔
氏之绝笔于获麟矣。世传湘乃金山宝盖之幻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训。真定。
真藏。道融。良圆。相源。能仁。义寂等十大德为领首。皆亚圣也。各有传。真
尝处下柯山鹘岩寺。每夜伸臂点浮石室灯。通着锥洞记。盖承亲训。故辞多诣妙。
训曾住佛国寺。常往来天宫。湘住皇福寺时。与徒众绕塔。每步虚而上。不以阶
升。故其塔不设梯磴。其徒离阶三尺。履空而旋。湘乃顾谓曰。世人见此。必以
为怪。不可以训世。余如崔侯所撰本传。赞曰
 披榛跨海冒烟尘  至相门开接瑞珍
 采采杂花我故国  终南太伯一般春
  蛇福不言
京师万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产。年至十二岁不语。亦不起。因号蛇童
(下或作蛇卜巴又伏等皆言童也)一日其母死。时元晓住高仙寺。晓见之迎礼。福
不答拜而曰。君我昔日驮经牸牛。今已亡矣。偕葬何如。晓曰诺。遂与到家。令
晓布萨授戒。临尸祝曰。莫生兮其死也苦。莫死兮其生也苦。福曰词烦。更之曰。
死生苦兮。二公舆归活里山东麓。晓曰。葬智惠虎于智惠林中。不亦宜乎。福乃
作偈曰。往昔释迦牟尼佛。裟罗树间入涅槃。于今亦有如彼者。欲入莲花藏界宽。
言讫拔茅茎。下有世界。晃朗清虚。七宝栏楯。楼阁庄严。殆非人间世。福负尸
共入其地。奄然而合。晓乃还。后人为创寺于金刚山东南。额曰道场寺。每年三
月十四日。行占察会为恒规。福之应世唯示此尔。俚谚多以荒唐之说托焉。可笑。
赞曰
 渊默龙眠岂等闲  临行一曲没多般
 苦兮生死元非苦  华藏浮休世界宽
  真表传简
释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万顷县人(或作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今万顷。古
名亘乃山县也。负宁传释□之。乡里。云金山县人。以寺名乃县名混之也。)父
曰真乃末。母吉宝娘。姓井氏。年至十二岁。投金山寺崇济法师讲下。落彩请业。
其师尝谓曰。吾曾入唐受业于善道三藏。然后入五台。感文殊菩萨现受五戒。表
启曰。勤修几何得戒耶。济曰。精至则不过一年。表闻师之言。遍游名岳。止锡
仙溪山不思议庵。该炼三业。以亡身忏□□□初以七宵为期。五轮扑石。膝腕俱
碎。雨血岩崖。若无圣应。决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终。见地藏菩萨。现受
净戒。即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时也。时龄二十余三矣。然志存慈氏。
故不敢中止。乃移灵山寺(一名边山又楞伽山)又懃勇如初。果感弥力。现授占察
经两卷(此经丹陈隋间外国所译。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经授之耳)并证果简子一百
八十九介。谓曰。于中第八简子喻新得妙戒。第九简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简子是
我手指骨。余皆沈檀木造。喻诸烦恼。汝以此传法于世。作济人津筏。表既受圣
莂。来住金山。每岁开坛。阪张法施。坛席精严。末季未之有也。风化既周。游
涉到阿瑟罗州。岛屿间鱼鳌成桥。迎入水中。讲法受戒。即天宝十一载壬辰二月
望日也。或本云元和六年。误矣。元和在宪德王代(去圣德几七十年矣)。景德王
闻之。迎入宫闼。受菩萨戒。嚫租七万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品施绢五百端。
黄金五十两。皆容受之。分施诸山。广兴佛事。其骨石今在钵渊寺。即为海族演
戒之地。得法之袖领。曰永深宝宗信芳体珍珍海真善释忠等。皆为山门祖。深则
真传简子。住俗离山。为克家子。作坛之法。与占察六轮稍异。修如山中所传本
规。按唐僧传云。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善恶两字。
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忏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行。青州
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妄。彼云。此搭忏法依占察经。扑忏法依诸经。中五
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元撰。就大兴寺问诸大德。有大
沙门法经彦琮等。对曰。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
出。亦有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