欤有我相者焉得见我。乃倒篑拂
之。狗变为师子宝座。升坐放光而去。藏闻之。方具威仪。寻光而趍登南岭。已
杳然不及。遂殒□而卒。荼毗安骨于石穴中。凡藏之缔构寺塔十有余所。每一兴
造必有异祥。故蒲塞供填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袜。并太和龙所献木鸭枕。
与释尊由衣等。合在通度寺。又巘阳县(今彦阳)有鸭游寺。枕鸭尝于此现异。故
名之。又有释圆胜者。先藏西学。而同还桑梓。助弘律部云。赞曰
 曾向清凉梦破回  七篇三聚一时开
 欲令缁素衣惭愧  东国衣冠上国裁
  元晓不羁
圣师元晓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今赤大渊侧有仍皮公庙。父谈捺乃
末。初示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罗树下。村名佛地。或作发智
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罗树者。谚云。师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满。适过
此谷栗树下。忽分产而仓皇不能归家。且以夫衣挂树。而寝处其中。因号树曰裟
罗树。其树之实亦异于常。至今称裟罗栗古。传昔有主寺者。给寺奴一人。一夕
馔栗二枚。奴讼于官。官吏怪之。取栗检之。一枚盈一钵。乃皈判给一枚。故因
名栗谷。师既出家。舍其宅为寺。名初开。树之旁置寺曰裟罗。师之行状云。是
京师人。从祖考也。唐僧传云。本下湘州之人。按麟德二年间。文武王割上州下
州之地。置歃良州。则下州乃今之昌宁郡也。押梁郡本下州之属县。上州则今尚
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今属慈仁县。则乃押梁之所分开也。师生小名誓幢。第
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因而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真
平王三十九年。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颖异。学不从师。其游方始末。弘通茂
迹具载唐传与行状。不可具载。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师尝一日风颠唱街云。
谁许没柯斧。我斫支天柱。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产贤子之
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敕宫吏觅晓引入。
宫吏奉敕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桥名榆桥也)
遇之。佯堕水中湿衣袴。吏引师于宫。褫衣晒[日*良]。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
生薛聪。聪生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以方音通会华夷方俗物名。
训解六经文学。至今海东业明经者。传受不绝。晓既失戒生聪。已后易俗服。自
号小姓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瓠。其状瑰奇。因其形制为道具。以华严经一切无
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咏
而归。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其
生缘之村名佛地。寺名初开。自称元晓者。盖初辉佛日之意尔。元晓亦是方言也。
当时人皆以乡言称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华严疏至第四十回向品。终乃绝
笔。又尝因讼分躯于百松。故皆谓位阶初地矣。亦因海龙之诱承诏于路上。撰三
昧经疏。置笔砚于牛之两角上。因谓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大安法师
排来而粘纸。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聪碎遗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
终天之志。聪时旁礼。像忽回顾。至今犹顾矣。晓尝所居穴寺旁有聪家之墟云赞

 角乘初开三昧轴  舞壶终挂万街风
 月明瑶石春眠去  门掩芬皇顾影空
回顾至
  义湘传教
法师义湘。考曰韩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师皇福寺落发。未几西图观化。遂与元
晓道出辽东。边戍逻之为谍者。囚闭者累旬。仅免而还(事在崔侯本传及晓师行
状等)永徽初。会唐使舡有西还者。寓载入中国。初止杨州。州将刘至仁请留衙
内。供养丰赡。寻往终南山至相寺谒智俨。俨前夕梦一大树生海东。枝叶溥布。
来荫神州。上有凤巢。登视之。有一摩尼宝珠。光明属远。觉而惊异。洒扫而待。
湘乃至。殊礼迎际。从容谓曰。吾昨者之梦。子来投我之兆。许为入室。杂花妙
旨。剖析幽微俨喜。逢郢质克发新致。可谓钩深索隐蓝茜沮本色。既而本国丞相
金钦纯一作仁问良图等。往囚于唐。高宗将大举东征。钦纯等密遣湘诱而先之。
以咸享元年庚午还国。闻事于朝。命神印大德明朗。假设密坛法穣之。国乃免。
仪凤元年。湘归太伯山。奉朝旨创浮石寺。敷敞大乘灵感颇著。终南门人贤首撰
搜玄疏。送副本于湘处。并奉书懃恳曰。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书于海东新罗华
严法师侍者。一从分别二十余年。倾望之诚岂离心首。加以烟云万里海陆千重。
恨此一身不复再面。抱怀恋恋。夫何可言。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
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粤典。仰承上人归乡之后。开演华严。宣扬法界。无碍
缘起。重重帝网。新新佛国。利益弘广。喜跃增深。是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