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庑。告刚司。此索须三日后取之。刚司异焉而从之。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烧其塔。唯结索处获免。又神即祖师明朗新创金刚寺。设落成会。龙
象毕集。唯师不赴。朗即焚香虔祷。小[这-言+苑]公至。时方大雨。衣袴不湿。
足不沾泥。谓明朗曰。辱召懃懃。故兹来矣。灵迹颇多。及终。浮空告寂。舍利
莫知其数。尝见肇论。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后有也。赞曰
 草原纵猎床头卧  酒肆狂歌井底眠
 只履浮空何处去  一双珍重火中莲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子。其父历官清要。绝无后胤。
乃归心三宝。造于千部观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作法海津梁。母忽
梦星坠入怀。因有娠。及诞。与释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叡。文思日赡。而
无染世趣。早丧二亲。转厌尘哗。捐妻息。舍田园为亢宁寺。独处幽险。不避狼
虎。修枯骨观。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荆棘。裸坐其中。动辄箴刺。头悬在
梁。以祛昏瞑。适台辅有阙。门阀当议。累征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斩之。藏闻
之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事闻。上许令出家。乃深隐岩丛。
粮粒不恤。时有异禽。含果来供。就手而喰。俄梦天人来授五戒。方始出谷。乡
邑士女。争来受戒。藏自叹边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岁(即贞观十年也)受
敕。与门人僧实等十余辈西入唐。谒清凉山。山有曼殊大圣塑相。彼国相传云。
帝释天将工来雕也。藏于像前祷祈冥感。梦像摩顶授梵偈。觉而未解。及旦有异
僧来释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虽学万教。未有过此文。以袈裟舍利等付之而灭
(藏公初匿之。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乃下北台。抵大和池入京师。太宗
敕使慰抚。安置胜光别院。宠赐频厚。藏嫌其繁。拥启表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
架岩为室。居三年。人神受戒。灵应日错。辞烦不载。既而再入京。又蒙敕慰。
赐绢二百疋。用资衣费。贞观十七年癸卯。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诏许引入宫。
赐绢一领。杂彩五百端。东宫亦赐二百端。又多礼贶。藏以本朝经像未充。乞齎
藏经一部。洎诸幡幢花盖。堪为福利者皆载之。既至。洎举国欣迎。命住芬皇寺
(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请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皇龙寺演菩萨戒本七日七
夜。天降甘澍。云雾暗霭。覆所讲堂。四众咸服其异。朝廷议曰。佛教东渐。虽
百千龄。其于住持修奉。轨仪阙如也。非夫纲。理无以肃清。启敕藏为大国统。
凡僧尼一切规猷。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于
是宣帝以法上法师为大统。余为通统。又梁陈之间。有国统。州统。国都。州都。
僧都。僧正。都维乃等名。揔属昭玄曹。曹即领僧尼官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
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又有小书省二人。明年辛未。
以高丽惠亮法师为国统。亦云寺主。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及州统九人。郡
统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金庾信大
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人为司栋。僧
中有才行者众之。有故即替。无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别也。乡传云。
藏入唐太宗。迎至式干殿请讲华严。天降甘露。开为国师云者妄矣。唐传与国史
皆无文)藏值斯嘉会。勇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旧学。半月说戒。冬春总试。
令知持犯。置员管维持之。又遣巡使历检外寺。诫砺僧失。严饰经像。为恒式。
一代护法于斯盛矣。如夫子自卫返鲁。乐正雅颂各得其宜。当此之际。国中之人。
受戒奉佛。十室八九。祝发请度。岁月增至。乃创通度寺。筑戒坛以度四来(戒
坛事已出上)又改营生缘里第元宁寺。设落成会。讲杂花万偈。感五十二女。现
身证听。使门人植树如其数。以旌厥异。因号知识树。尝以邦国服章不同诸夏。
举议于朝。签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
始行永徽号。自后每有朝觐。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谢辞京辇于江陵郡(今
冥州也)创水多寺居焉。复梦真僧状北台所见。来告曰。明日见汝于大松汀。惊
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来格。谘询法要。乃曰。重期于太伯葛蟠地。遂
隐不现(松汀至今不生荆刺。亦不栖鹰鹯之类云)藏往太伯山寻之。见巨蟒蟠结树
下。谓侍者曰。此所谓葛蟠地。乃创石南院(今净岩寺)以候圣降。粤有老居士。
方袍褴缕。荷葛篑。盛死狗儿来。谓侍者曰。欲见慈藏来尔。门者曰。自奉山帚
未见忤犯吾师讳者。汝何人斯尔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师。遂入告。藏不之觉
曰。殆狂者耶。门人出诟逐之。居士曰。归欤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