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乃见真容。谓曰。于座上山顶双竹涌
生。当其地作殿宜矣。师闻之出崛。果有竹从地涌出。乃作金堂塑像而安之。圆
容丽质。俨若天生。其竹还没。方知正是真身住也。因名其寺曰洛山。师以所受
二珠镇安于圣殿而去。后有元晓法师。继踵而来。欲求瞻礼初至于南郊水田中。
有一白衣女人刈稻。师戏请其禾。女以稻荒戏答之。又行至桥下。一女洗月水帛。
师乞水。女酌其秽水献之。师覆弃之。更酌川水而饮之。时野中松上有一青鸟。
呼曰休醍□和尚。忽隐不现。其松下有一只脱鞋。师既到寺。观音座下又有前所
见脱鞋一只。方知前所遇圣女乃真身也。故时人谓之观音松。师欲入圣崛更睹真
容。风浪大作。不得入而去。后有崛山祖师梵日。太和年中入唐。到明州开国寺。
有一沙弥截左耳在众僧之末。与师言曰。吾亦乡人也。家在溟州界翼岭县德耆坊。
师他日若还本国。须成吾舍。既而遍游丛席。得法于盐官(事具在本传)以会昌七
年丁卯还国。先创崛山寺而传教。大中十二年戊寅二月十五日。夜梦昔所见沙弥
到窗下。曰。昔在明州开国寺。与师有约。既蒙见诺。何其晚也。祖师惊觉。押
数十人到翼岭境。寻访其居。有一女居洛山下村。问其名。曰德耆。女有一子年
才八岁。常出游于村南石桥边。告其母曰。吾所与游者有金色童子。母以告于师。
师惊喜。与其子寻所游桥下。水中有一石佛。舁出之。截左耳类前所见沙弥。即
正趣菩萨之像也。乃作简子卜其营构之地。洛山上方吉。乃作殿三间安其像(古
本载梵日事在前。相晓二师在后。然按湘晓二师尔□于高宗之代。梵日在于会去
之后。相昌一百七十余岁。故今前却而编次之。或云梵日为相之门人。谬妄也)
后百余年。野火连延到此山。唯二圣殿独免其灾。余皆煨烬。及西山大兵已来。
癸丑甲寅年间。二圣真容及二宝珠移入襄州城。大兵来攻甚急。城将陷。时住持
禅师阿行(古名希玄)以银合盛二珠。佩持将逃逸。寺奴名乞升夺取。深埋于地。
誓曰。我若不免死于兵。则二宝珠终不现于人间。人无知者。我若不死。当奉二
宝献于邦家矣。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城陷。阿行不免。而乞升获免。兵退后掘出。
纳于溟州道监仓使。时郎中李禄绥为监仓使。受而藏于监仓库中。每交代传受。
至戊午十一月。本业老宿祇林寺住持大禅师觉猷奏曰。洛山二珠。国家神宝。襄
州城陷时。寺奴乞升埋于城中。兵退取纳监仓使。藏在溟州营库中。今溟州城殆
不能守矣。宜输安御府。主上允可。发夜别抄十人率乞升。取于溟州城。入安于
内府。时使介十人各赐银一斤米五石。昔新罗为京师时。有世逵寺(今兴教寺也)
之庄舍。在溟州奈李郡(按地理志。溟州无奈李郡。唯有奈城郡。本奈生郡。今
宁越。又牛首州领县有奈灵郡。本奈巳郡。今刚州。牛首州今春州今言奈李郡。
未知孰是)本寺遗僧调信为知庄。信到庄上。悦□守金昕公之女。惑之深。屡就
洛山大悲前。潜祈得幸。方数年间。其女已有配矣。又往堂前怨大悲之不遂已。
哀泣至日暮。情思倦惫。俄成假寝。忽梦金氏娘容豫入门。粲然启齿而谓曰。儿
早识上人于半面。心乎爱矣。未尝暂忘。迫于父母之命强从人矣。今愿为同穴之
友故来尔信乃颠喜。同归乡里。计活四十余霜。有儿息五。家徒四壁。藜藿不给。
遂乃落魄扶携。糊其口于四方。如是十年。周流草野。悬鹑百结。亦不掩体。适
过溟州蟹县岭。大儿十五岁者忽喂死。痛哭收瘗于道。从率余四口到羽曲县(今
羽县也)结茅于路傍而舍。夫妇老且病。饥不能兴。十岁女儿巡乞。乃为里熬所
噬。号痛卧于前。父母为之歔欷。泣下数行。妇乃□涩拭涕。仓卒而语曰。予之
始遇君也。色美年芳。衣袴稠鲜。一味之甘得与子分之。数尺之暖得与子共之。
出处五十年。情钟莫逆。恩爱绸缪。可谓厚缘。自比年来。衰病岁益深。饥寒日
益迫。傍舍壶浆人不容乞。千门之耻重似丘山。儿寒儿饥未遑计补。何暇有爱悦
夫妇之心哉。红颜巧笑草上之露。约束芝兰柳絮飘风。君有我而为累。我为君而
足忧。细思昔日之欢。适为忧患所阶。君乎予乎奚至此极。与其众鸟之同喂。焉
知只鸾之有镜。寒弃炎附。情所不堪。然而行止非人。离合有数。请从此辞。信
闻之大喜。各分二儿将行。女曰。我向桑梓。君其南矣。方分手进途而形开。残
灯翳吐。夜色将阑。及旦鬓发尽白。惘惘然殊无人世意。已厌劳生。如饫百年辛
苦。贪染之心洒然冰释。于是惭对圣容。忏涤无已。归拨蟹岘所埋儿冢。乃石弥
勒也。灌洗奉安于邻寺。还京师免庄任。倾私财创净土寺。懃修白业。后莫知所
终。议曰。读此传。掩卷而追绎之。何必信师之梦为然。今皆知其人世之为乐。
欣欣然役役然。特未觉尔。乃作词诫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