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快适须臾意已闲  暗从愁里老仓颜
 不须更待黄梁熟  方悟劳生一梦间
 治身臧否先诚意  鳏梦蛾眉贼梦藏
 何似秋来清夜梦  时时合眼到清凉
  鱼山佛彰
古记云。万鱼寺者古之慈成山也。又阿耶斯山(当作摩耶斯。此云鱼也)。傍有呵
啰国。昔天卵下于海边。作人御国。即首露王。当此时。境内有玉池。池有毒龙
焉。万鱼山有五罗刹女。往来交通。故时降电雨。历四年五谷不成。王咒禁不能。
稽首请佛说法。然后罗刹女受五戒而无后害。故东海鱼龙遂化为满洞之石。各有
钟磬之声(已上古记)又按。大定十二年庚子。即明宗十一年也。始创万鱼寺。栋
梁宝林状奏所称山中奇异之迹。与北天竺诃罗国佛影事符同者有三。一。山之侧
近地梁州界玉池。亦毒龙所蛰是也。二。有时自江边云气始出来到山顶。云中有
音乐之声是也。三。影之西北有盘石。常贮水不绝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
已上皆宝林之说。今亲来瞻礼。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洞中之石凡三分之二皆
有金玉之声是一也。远瞻即现。近瞻不见。或见觅等是一也。北天之文具录于后。
可函观佛三昧经第七卷云。佛到耶干诃罗国。古仙山薝葍花林毒龙之侧。青莲花
泉北罗刹穴中阿那斯山南。尔时彼穴有五罗刹。化作女龙。与毒龙通。龙复降雹。
罗刹乱行。饥馑疾疫已。历四年。王惊惧。祷祀神祇。于事无益。时有梵志。聪
明多智。白言大王伽毗罗净饭王子。今者成道号释迦。文王闻是语。心大欢喜。
向佛作礼曰。云何今日佛日已兴。不到此国。尔时如来敕诸比丘。得六神通者。
随从佛后。受那干诃罗王弗婆浮提请。尔时世尊顶放光明。化作一万诸天化佛。
往至彼国。尔时龙王及罗刹女五体投地求佛受戒。佛即为说三归五戒。龙王闻已
长跪合掌。劝请世尊常住此间。佛若不在。我有恶心。无由得成阿耨菩提。时梵
天王复来礼佛。请婆伽婆为未来世诸众生。故莫独偏为此一小龙。百千梵王皆作
是请。时龙王出七宝台。奉上如来。佛告龙王。不须此台。汝今但以罗刹石窟持
以施我。龙欢喜(云云)。尔时如来安慰龙王。我受汝请。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
佛涌身入石。犹如明镜。人见面像。诸龙皆现。佛在石内。映现于外。尔时诸龙
合掌欢喜不出其地。常见佛日。尔时世尊结伽趺坐在石壁内。众生见时。远望即
现。近则不现诸天供养佛影。影亦说法。又云。佛蹴岩石之上。即便成金玉之声。
高僧传云。惠远闻天竺有佛影。昔为龙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支国那竭呵城南古
仙人石室中(云云)。又法现。西域传云。至那竭国界。那竭城南半由旬有石室。
博山西南面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光明炳着。转远转微。诸国
王遣工摹写。莫能仿佛。国人传云。贤劫千佛皆当于此留影。影之西百步许有佛
在时剃发剪爪之地(云云)。星函西域记第二卷云。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
之士。供王乳酪。进奏失宜。既获谴啧。心怀恚恨。以金钱买花供养。授记宰堵
婆。愿为恶龙破国害王。特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适起恶心。如
来鉴此。变神通力而来至此。龙见佛毒心遂止。受不杀戒。因请如来常居此穴。
常受我供。佛言。吾将寂灭为汝留影。汝若毒忿。常观吾影。毒心当止。摄神独
入石室。远望即现。近则不现。又令石上蹴为七宝(云云)。已上皆经文大略如此。
海东人名此山为阿那斯。当作摩那斯。此[番*(匕/匕)]为鱼。盖取彼北天事而称
之尔
  台山五万真身
按山中古传。此山之署名真圣住处者。始自慈藏法师。初法师欲见中国五台山文
殊真身。以善德王代贞观十年丙申(唐僧传云十二年今从三国本史)入唐。初至中
国太和池边石文殊处。虔祈七日。忽梦大圣授四句偈。觉而记忆。然皆梵语。罔
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将绯罗金点袈裟一领。佛钵一具。佛头骨一片到于师边。
问何以无聊。师答以梦所受四句偈。梵音不解为辞。僧译之云。呵啰婆佐曩。是
曰了知一切法。达[口*((上/示)*聿)]陊佉嘢。云自性无所有。曩伽呬伽曩。云
如是解法性。达[口*((上/示)*聿)]卢舍那。云即见卢舍那。仍以所将袈裟等付
而嘱云。此是本师释迦尊之道具也。汝善护持。又曰。汝本国艮方溟州界有五台
山。一万文殊常住在彼。汝往见之。言已不现。遍寻灵迹。将欲东还太和池龙现
身请斋供养七日。乃告云。昔之传偈老僧是真文殊也。亦有叮嘱创寺立塔之事。
具载别传。师以贞观十七年来到此山。欲睹真身三日。晦阴不果而还。复住元宁
寺。乃见文殊。云至葛蟠处。今净岩寺是(亦载别传)后有头陀信义。乃梵日之门
人也。来寻藏师憩息之地。创庵而居。信义既卒。庵亦久废